精選專欄

蔡纓勳專欄|無盡燈的叮嚀──依止法的故事

2020-06-07 | 蔡纓勳

《起信津梁——宗喀巴大師傳記合刊》一書的翻譯導讀中,解釋了「起信津梁」四個字的意涵說︰「起信」代表生起信心;「津梁」是渡口的意思,也可作「階梯」解。

 

傳記名為「起信津梁」,有其深遠意涵:從宗喀巴大師浩瀚如大海的功德中汲取出信心的寶藏,必定要依靠一個渡口,或在岸邊搭起一個階磴,讓我們能順利登上舟船,進而順風揚帆駛入功德大海,獲取寶藏。

 

在我多年朝聖及閱讀有關大師的傳記中,有一段故事,總是百讀不厭,無限感動、思惟與低吟,是幫助我起信大師教法的津梁,那就是大師十六歲時,準備離開夏瓊寺前往衛藏拉薩學法,上師義成寶法王(註1)的贈別、祝福與期待,像一帖千古的錦囊妙寶。

 

宗喀巴大師唐卡:大師從小接受親教師義成寶法王的教導。圖片提供:GEBIS傳燈寺

 

話說在夏瓊寺,大師從童年三歲到十六歲跟隨義成寶法王修學,從聞思經論,到金剛密續諸法,無不精通,可說是智慧深廣。但大師了知法海無盡,深具廣大希求心,有一天乃思惟興起效學常啼菩薩(註 2)求法精神,想離開家鄉遠赴衛藏聖地修學之願望。

 

大師思惟佛陀所教唯有二事,謂讀誦聞思及修行禪定的次第:「所以我也當在最初,就要透過讀誦聞思的方式,依止善士智者為領航,乘著精進的大船,為順應時節之風所吹動,穩健地執持抉擇的船槳,而趣入佛陀至言善說的大海。」

 

大師把這種思惟與願望,懇切啟白義成寶法王。法王具足神通,知道大師入藏的因緣已經成熟,心中非常歡喜並加以鼓勵。而學習之處,則以衛藏最理想,因為雪山迴環,四時調序;又有諸大菩薩建興正法;次有諸善知識住持增廣;乃至於今教證之流,衛藏勝地,尚有其人。

 

從夏瓊寺往南經玉樹到昌都,再向西轉往拉薩,是大師往衛藏的路程,這條古老的路,正是三江﹙長江、黃河、瀾滄江﹚匯合處;海拔高聳,河川縱橫,地形險峻,艱辛曲折。也因為如此,沿途有無數天馬旗的祝福。照片提供:蔡纓勳

 

經過一番充分的構思與準備,於壬子歲,大師年屆十六(明太祖洪武五年也),具足無量踴躍,發大歡喜,動身啟程。臨別前,義成寶法王問他說:「我要為你說一座法,你想要聽什麼?」大師回答說:「請求您能賜予饒益內心的教誡。」法王隨即入三摩地,以神通力詳加觀察,然後以幾種教誡關切指點大師(以下根據幾本傳記歸納整理):

 

依止善知識,建立聞思修學法次第:「開始時應該怎樣去遍學一切法門,廣求聞思;然後應該怎樣去依聞思而修學;再次應該怎樣去修法義;最後應該怎樣去成熟有情、住持正法等。」

 

廣學經論,學思有據︰「首先學習至尊彌勒造的慈氏諸論(註 3),其次學習法稱論師(註 4)造的七部量論,然後再學習聖者龍樹(註 5)所著述、破除斷常邊執的中觀理聚註6等諸論,最後才學習其他一切顯密教法。」

 

戮力淨罪集資:「由於眾生的業力,和本身罪障的關係,修學者在從事自他二利的事業上,多少會有一些障礙。為了要破除魔障而順利得到成就,必須修學本尊法。如果想要破除內外魔障,應當修持金剛手註7;要想增長廣大的智慧,應當修持文殊五字明;要想成就順緣,應當修持財寶天王;要想增益福壽,應當修持無量壽如來;要想消除人非人之擾亂,以及求賜一切成就,應當修持嘛哈嘎拉。」

 

安設壇城,為大師舉辦廣大供養︰義成寶法王特別為大師安設壇城,舉辦廣大供養,至心懇禱一切護法聖眾加持,祈願大師得到一切成就。祈禱完畢,以青稞供養壇城。剎那間,所有的青稞變成像珍寶一樣,大放光明。法王看了,很高興地說:「這乃是賢慧,成就佛教第二能仁(教主)之瑞兆也。」
   
動身當日,大師向義成寶法王禮辭,師徒二人相互依依不捨。大師由於思念上師平日教誨的深恩,熱淚不禁奪眶而出,一面走,一面誦文殊真實名經,海潮般離別之情,才慢慢得到平撫。

 

義成寶法王為大師摩頂加持,並一再安慰他,然後互道珍重,緩緩地離開。從此一生,大師就沒有再踏回到夏瓊,義成寶法王仍然繼續在此轉世,成為後來的夏日東活佛,一頁師師相承的生命故事也在輪迴的紅塵中閃耀著出世的光輝。

 

離開夏瓊寺的山路,正是當年大師走過的山路。照片提供:蔡纓勳
入藏路途上,無數信眾皈依心所砌成的石經牆,默默地為求法行者祈福。照片提供:蔡纓勳

 

註釋:
1. 義成寶法王:宗喀巴大師最主要的上師之一(敦珠仁欽,西元 1309-1385)。
2. 常啼菩薩:《般若經》所說以勇悍心力依師求法的典範。
3. 慈氏諸論:至尊彌勒所著的論典,有《現觀莊嚴論》、《經莊嚴論》、《辨中邊論》、《辨法法性論》、《寶性論》等五部。
4. 法稱論師:陳那菩薩的再傳弟子(約西元 7 世紀),兩人同為二勝六莊嚴之善巧量學者。此師在印度各地以辯論駁斥外道,弘揚佛法;又從大成就者種毘巴聽受勝樂灌頂及教授,一心修持,親見本尊而得成就。
5. 聖者龍樹:中觀宗開大車軌師(約西元前 5 世紀-西元 1 世紀),曾三次宣大法音,即:整肅那爛陀寺戒規、著中觀理聚等論闡述甚深空性、著《法界讚》等開示如來藏。又精修、闡述密集法類,形成密集聖派。
6. 中觀理聚:指《中論》、《六十正理論》、《七十空性論》、《迴諍論》、《細研磨論》及《寶鬘論》,皆龍樹菩薩所著,以眾多理路抉擇中觀正見,故名。
7. 金剛手:佛菩薩名,是一切諸佛大威神力的代表。
 

 

參考資料:
《起信津梁——宗喀巴大師傳記合刊》,第74 - 82頁。
《至尊宗喀巴大師傳》,第60頁。
《宗喀巴大師傳》,第三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