葉育秀在于紅威班長的家裡正護持完一堂廣論研討班的課程,時值午餐時間,學員們很有默契地紛紛拿出自家帶來的菜餚,紅威班長更像是個大家長般親切地招呼大家、忙進忙出。葉育秀形容每次廣論班下課後的聚會,都像是在過年一樣,溫馨又自在。
在廣論班學習近三年的葉育秀,護持的經驗也才剛滿一年。但她與佛法的緣分,則遠早於此。
從義診開啟行善助人的修習心
15歲那年,葉育秀告別在台灣的爸媽,成為美國小城鎮的小留學生。她回憶當時:「哭了也沒有人在旁邊幫妳,需要很勇敢。」
勇敢的葉育秀,克服語言和種族的隔閡。她遵循心中想要發揚東方文化的聲音,堅持攻讀中醫課程,終於獲得中醫博士學位。運用中醫幫助病人的過程,葉育秀樂在其中,而她想做的事,還有更多。
經由身在美國洛杉磯的阿姨引薦,葉育秀成為慈濟人醫會的志工醫師。人醫會在美國、加拿大舉辦義診,提供弱勢居民及當地僧眾眼科、牙科、內外科等醫療服務。
「四百多人在一個場地免費看牙,很感人,很感人。」葉育秀回憶那次在紐約的義診,仍然心潮澎湃。
但震撼她內心的感動,隨著義診團的離開與時間推移,漸漸淡化。雖然每年都去義診,但是當下因行善而充實的感覺,是那麼短暫,她總希望留住,卻留不住。
想修習的心一旦啟動,便不會止息。於是,潤物細無聲地,她的因緣逐漸成熟了。

參與線上廣論班,找到精進前行的方向
透過媽媽的介紹,輾轉聯絡牽線,葉育秀得以在2022年參加加拿大PEI開設的青年廣論班。彼時新冠疫情肆虐,團體第一次開辦線上課。在此之前,葉育秀若想要上廣論班,需要開車來回五個小時,才能到達離她住所最近的紐約教室。突如其來的疫情,打亂了許多人原本的生活,卻也給予葉育秀一個學習的機會。
「等到我終於上《廣論》的時候,我才連結起來,我媽媽一直在學、也一直鼓勵我要去找教室的,就是這個。」原來在台灣的媽媽,已經學習《廣論》18年。
本來就在心中的善,以及對學習的渴望,在廣論班受到啟發,從而深化。葉育秀總認為往年去義診才叫做善事,那種溫暖彷彿是期間限定;但遇到日常師父與《廣論》後,她學會了如何發心並認知到:「與家人相處、吃飯甚至睡覺,生活中處處皆可修行。」她覺得最大的收穫是師父教導學員們每一天該如何如理如法地作意、活得生生增上。
當師父點出每個人常見的煩惱行相時,葉育秀深深體會到:「原來我以前都活錯了!」思惟的轉變讓她在在告訴自己,絕對不可以輕易離開廣論班,要像生命線那樣拉著。師父宣講《廣論》究竟地闡明「如何不再只是種下輪迴三界庸常的因!」,「而且修行的每一個方法和步驟,都非常清楚。」她深刻理解到,師父教的是實用的「生活守則」,並鼓勵學員親身實踐這流傳千年不變的真理。
葉育秀也感受到,班上的學員與幹部們,彼此的關係非常緊密。在遙遠的異國,廣論班宛如溫馨的同鄉會,曾經的陌生人,因佛法串起連結,學員們都很珍惜研討的時光。其中她的一名同學是還在學的大學生,即使在大雪紛飛的冬季仍堅持每週去上課,因為能夠與人一起討論生命的意義,是多麼難得的一件事,這是大學校園找不到的。
廣論班也入境隨俗,在加拿大家家戶戶團聚的感恩節,齊聚學員一起廣大供養,分享素齋、學習《廣論》並互相觀功念恩。葉育秀雖然不在現場,但她的心意在。住在美國的她,早就算好上課時間,親手烤了純素巧克力脆片,郵寄到教室。無論距離多遠,彼此的心都因師長的教法而靠近。

跨越重重阻礙的學法之路
葉育秀偶爾也會聽媽媽提起台灣的廣論班活動,除了正課,大家會一起當義工、一起去放生等等。但在海外幅員遼闊,能以線上的形式學習,已是不易,她甚至感嘆地認為,這輩子可能很難跟分散各地的同班學員們見面了。
直到法師來關懷紐澤西區域的學員,鼓勵葉育秀一定要找個附近的實體班級參與,機緣巧合下,她認識了于紅威班長,並加入了新班級開班的護持工作。
學習兩年就開始為新的實體研討班護持,葉育秀一開始感到忐忑:「我可以嗎?好像不行吧,我還沒學完耶!」但法師鼓勵她重點是「發心與精進的程度」,她才脫離沒自信的狀態,每天認真地參與共學,連上班通勤時間都不忘聽聞師長開示、整理筆記。
紐澤西的實體班正是在于紅威班長家中開課,學員們每週在她布置得莊嚴殊勝的家中學法、研討。課程安排井然有序又不失輕鬆,讓海外華人有了固定聚會學習的地方。學員們分享想法,也分享食物、分享生活。在廣大的美國異鄉,紅威班長的家,就像一個避風港,讓人感到放鬆、感到身處於好的能量之中。


發揚醫者仁心的行善大願
雖然廣論班面向的以華人為主,但已在美國生活30年,和當地人結婚的葉育秀,也想用學習到的《廣論》,幫助身邊的美國人。
她轉述真如老師的話:「慈悲是世界共同的語言。」所以葉育秀在美國,從來不強力告訴對方「你要信佛」,通常連「宗教」這個單字都不要提。而是從日常生活中關心對方,用業果的觀念嘗試開導美國人。
葉育秀曾在看診時遇到一位美國老太太,她很氣憤姊姊竟然支持川普當選總統,氣了好幾個月。身為主治中醫師的葉育秀,耐心地對她說明業果輪迴的道理,如果不從內心改善,「下輩子還要當姊妹繼續吵架生氣嗎?」老太太聽了之後,開始有不一樣的想法,也打開心胸接受葉育秀介紹的禪修茶會。
「我發願也歡喜承擔,我有責任與義務,把善良的法,傳遞給所有想聽的人。」葉育秀說。
覺悟後她不想再「活錯」,醫者仁心的她決定要幫助更多人。她在心中發願,期望能發揮所學,有一天也能在福智團體成立人醫會,協助守護僧團法師們的健康。
從堅強的小留學生到獨當一面的中醫師,因緣一直默默牽引著她,而她也將持續精進,將這份善深耕遠播。

【廣論班與我】長期徵稿中 如果,您有修行路上的真實故事,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