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典導讀

【起信津梁導讀】不顧身命,弘揚清淨正見的宗喀巴大師

2019-12-03 | 聞法教室編輯室

在克主傑大師所著的《清淨雪山頌》裡,提到宗喀巴大師發下弘誓、願捨命弘揚清淨正見的根本授記;而在許多傳記中,亦記載了宗大師親見文殊菩薩而獲攝授的印證。

 

透過這些事蹟,我們得以瞭解宗大師的發心與甚深教授。本文從《起信津梁——宗喀巴大師傳記合刊》導讀章節摘錄相關討論項目,提供讀者研閱學習。

 

※導讀作者為性景法師;以下摘錄順序、文內段落、小標經福智文化編輯調整

 

 

為什麼要瞭解佛陀及傳承祖師對宗喀巴大師的「授記」?

在《宗喀巴大師廣傳》當中花了極大篇幅,敘述佛陀及傳承祖師對大師的授記。其中有過去生中為大志菩薩、梵志童子、龍樹菩薩、覺慧譯師等事蹟,以及大師來世將投生兜率內院,於稀有殊勝種種眾莊嚴淨土成佛,佛號獅子吼佛等將來授記。

 

其中最根本的授記就是在《清淨雪山頌》裡講的,大師在王頂如來前發誓:「願我能在諸多不淨的剎土中,不顧身命,弘揚結合清淨正見的密法!」令一切諸佛菩薩極為稱讚!

 

我們為何要瞭解這些授記?就是瞭解大師的發心。

 

大師無量劫以來就已經為了生在不淨剎土中的我們,發起強烈的大悲心!「佛初發心,中集資糧,最後現證正等正覺,一切皆為利益有情。」大師這一生,也多次在拉薩大昭寺主尊覺沃佛的面前,發下這樣的弘誓!

 

大昭寺佛陀12 歲等身像,宗大師一生無數次在大昭寺覺沃佛前發下為利有情的弘誓。圖片授權:MOOK;攝影:周治平

 

我們有幸值遇大師教法,假使能發起與大師願力相應的心,一定能生生世世值遇大師。因此恩師真如老師時常帶著弟子們發願:生生世世追隨師父,學弘大師清淨圓滿教法!

 

大師之所以能清淨傳持顯密所有教法,並且久長不衰,取決於清淨發心。在《悲華經》中也記載了釋迦牟尼佛因地中如何發大心,也是這樣的道理。

 

而這些授記絕對不是自己編造的,後代有些人出於嫉妒的原因,編撰了一些所謂蓮花生大師的授記,毀謗大師是善星比丘轉世,自己上演了一齣取出伏藏的過程。這個在大師《廣傳》等歷代大德著作中都有詳細破斥。

 

關於宗喀巴大師親見文殊

有人質疑這是不是「說上人法」?要知道說上人法即是出家人別解脫戒當中的四根本墮之一,是出家人的大忌!宗喀巴大師遭到這樣的批評,這個情形頗似唐代懷素律師批評南山道宣律師,因為道宣律師在其所著作的《律相感通傳》講了一些和天人的交談。

 

但所謂的說上人法,是要自己沒有得到,而告訴他人自己已經得到。大師自己親見本尊這點,是經過喇嘛鄔瑪巴、仁達瓦大師所印證的。《大師全集》中有兩篇呈至尊仁達瓦的書信,都是大師啟白仁達瓦大師自己從文殊菩薩聽來的教授,在信中最後還特別請仁達瓦大師務必要保密,不要對他人講述親見文殊的這些秘密教授。

 

宗喀巴大師唐卡:親見至尊文殊等。圖片提供:大慈恩‧月光國際譯經院

 

但是顯然的,大師所講授的中觀見解,在藏地是聞所未聞。要知道當時藏地的中觀見充斥了各種理解。當代的智者噶瑪寶童說:「現今雪域境內,不論智者愚人,口耳充滿中觀一詞,這都是仁達瓦的恩德。在那之前,中觀在唐薩寺就像死人一樣,幾乎聽不到對中觀的討論。」

 

仁達瓦大師自己也說:「我最初於薩迦求學時期,跟別人說我有一本中觀的經書,人們根本不重視。近來大家珍愛中觀的經書,這是我利益聖教的結果。」仁達瓦大師第一次講中觀,即是為宗喀巴大師宣講,由此可見,宗喀巴大師所處的時代,中觀是極其式微的。

 

而對於中觀宗的差別,有所謂理成如幻、極無所住的分法,還有所謂的他空、自空等種種見解。所以大師著作了五本稀有的中觀正見論述之後,帶給藏地很大的震撼。

 

宗喀巴大師唐卡:向仁達瓦等師長聽聞許多深奧佛法。圖片提供:大慈恩‧月光國際譯經院

 

也有富有智者之名的人誤解,認為宗喀巴大師開創了新的學派,否定了藏地已有的清淨教法。對此種言論應當要加以詳細抉擇。

 

大師在尚未親見文殊以前,就已經遍學顯密一切教典,其所撰寫的《金鬘論》,加上一次開講二十九部的教典,對於那些印度、西藏的大德所闡釋的教法早已理解於心,這就是為什麼達倉譯師閱讀《金鬘論》後,會幡然悔改先前對大師的問難。

 

我想其中一個原因,就是因為看見大師在三十歲時的見解,已經完全整合了所有藏地先輩大德的說法,立是破非絲毫不錯。以這樣的智慧,加上大師自己勤奮淨罪集資,一生德行謙下,《金鬘論》中凡是對西藏先賢破斥都會隱其名諱。因為大師說這些先賢雖然見解有誤,但是行持及利生事業,確是對西藏有著不可泯滅的深恩。

 

大師既然在三十歲初就已經有這麼高的成就,《起信津梁》這麼引述大師的話:

 

「就像現今在藏地被認為是智慧與見解高超的人,他們對大部分的至言及其釋論,僅透過閱讀,不費工夫就能清晰看出『這裡有這個意思』;對他人開示時,也能給予心滿意足的深刻領會。像這樣的特質,我很早就擁有了。但這根本不堪憑信,因為以細緻正理善加觀察時,最初認為『就是這樣』的理解,大多不得不破滅。所以在未經極細的清淨理路善加觀察圓滿之前,縱使是認定的義理,也只會變成空話。」

 

所以大師遇到喇嘛鄔瑪巴,透過中觀甚深難點去提問,確定他所親見的文殊是當今唯一能傳道授業解惑的希望。因此立刻抓緊機會向文殊請教許多正見的問題,甚至師徒兩人去噶哇東專門閉關,每日討論法義。

 

而後來在我們所能看到的文殊教授中,文殊菩薩給宗喀巴大師的開示:「從今以後,應當視上師本尊無別而祈禱;淨化過去的罪墮並增長廣大資糧,勤於淨罪集資;依靠諸大車師的理路,詳細觀察經續及諸釋論的內涵。這三個必須同時並行,恆不間斷地修持,不久之後就會獲得正見最究竟的扼要,及對一切經續的無誤定解。」

 

在喇嘛鄔瑪巴臨行前,文殊菩薩給大師一段總攝的扼要教授(偈頌為文殊菩薩原話,小字為後人的解釋,以便理解):「悉皆無所住,心當修如空,此二句開示當修習甚深正見智慧分毘缽舍那。勤求彼助伴。此句開示當修廣大行持、方便分,即是從親近善知識至奢摩他之間所有法類。當如麒麟住,身當住僻靜處。當斷諸喧雜,語當斷多話等過失。當入內等持,心當不散亂而思法義。當樂大菩提。若能具足以上條件,當獲得菩提。於業異熟不猶豫,由思業果,為來世獲善所依身而修法,為下士道。而修出離菩提心。中士道與上士道。恆燃正念之烈火,此正念有兩種: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。遍焚六境之薪柴。由修三士道及二次第,當盡斷六境之上的諦實執—煩惱障與所知障。六境者即六根所對六境。輪迴涅槃一切法,先無所得無得故,猶如虛空離此邊。過去智者觀擇而無所獲,未來智者觀擇亦無所獲,如虛空無能執取者。境之顯現如空花,如虛空所生之花不存在,色等法自性亦不存在。佛亦不獲心所取,內在之心亦無諦實,察其諦實性,佛且不獲,況諸凡夫。界識一如石女兒,界者空性,識者證空之智,彼二亦如石女兒無自性。如是一切為佛道。於世俗中因果不虛,於勝義中毫無自性,善解此義,即為能得佛果之清淨道。」

 

後來大師自己親見的文殊,也一再說:「現在不必一再地向我請問,詳細地抉擇諸大教典吧!那與我開示的大體上都完全符順。如果出現一點點不符順之處的話,所謂的教授才是該被捨棄的,諸大經典是不能棄捨的!」

 

而文殊菩薩開示能夠證悟中觀正見的因,即是著名的文殊三教授:視上師本尊無二無別,多門中淨罪集資,研閱無垢經論。有抉擇慧的人,看看這些文殊的教授,哪個違背於佛陀顯密的言教?

《起信津梁:宗喀巴大師傳記合刊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