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為《福智之聲》第227期刊物內容,由福智之聲授權刊登,撰文者為釋如悲,標題、內文與圖片經福智文化編輯調整。
玄奘大師以「遠紹如來,近光遺法」的願力西行取經,更主持出歷史上最完備的譯場,譯經助手僅二十三人,卻是譯經史上譯出經典最多、品質最精美的譯場。大師的恩德與心志,值得我們反覆借鑒學習。 |
歷經八百里流沙、七十餘國、十七年的遊學,譯經事業獨步古今,被唐太宗譽為「千古無對」,更是當時威名震鑠於印度的唯一漢僧,他就是玄奘大師。
大師的二哥出家為僧,將他帶在身邊,每天都向他傳授佛教義理。大業八年(612年)洛陽度僧,大師當時十三歲,考核官見他有卓異之志,被破格獲准剃度。從此以後,不與寺中的朋輩為伍,獨自閱讀佛經。看到那些小孩在玩耍,便對他們說:「佛經不是說嗎,我們為得到涅槃法理,怎能經常這樣兒戲。這樣下去,可以說是白白浪費生命。」經常在法席中聽講,白天黑夜都在思索。十九歲時,戰亂和饑荒接連不斷,佛法和糧食都斷絕,大師無處投靠,便與哥哥前往成都,聽了道基法師講《阿毗曇論》一遍,就全部記住了,受到人們的稱讚。
當時大師偕兄遍歷隴、蜀、荊、趙諸地,參謁宿老,足跡及於半個中國。大師心想:「我周遊吳、蜀,接著到趙、魏,最後來到關中,只要看講經的法會,我幾乎都聽遍了。當立誓前往佛教聖地,以看到佛陀全部的聖言,然後最重要的是返回中國,傳揚佛陀教化。」當時大師二十九歲,便毅然上奏,但相關部門卻拒絕遞上他的奏書。只好暫居京城,來到那些外國人居住地,廣泛學習外國語文。
孤身孑影踏上西行取經路
貞觀三年(629年)遭到霜災,朝廷下詔,讓人們可以隨意到豐收地區求食。因此玄奘大師來到姑臧,又來到敦煌,孤身孑影,一路枯骨相伴。途中出現嚴重幻覺,只好將自己交給命運之神,漫無目的地向前行進。經過了五烽及中間的六百里戈壁沙漠,來到了令人聞名喪膽、死亡之地的八百里大流沙。
在大流沙裡經常看不到星辰,導致迷路,且常看到無數的妖魔鬼怪,便不停地唸心經解難。曾一度把僅有的皮囊中水全數打翻,無水,何以度八百里?大師的悲愴描述是「千里之資,一朝斯罄」。沙漠中斷水四天五夜,再也走不動,無力地躺在沙地上,默唸觀音聖號,昏睡過去了。矇矓中見凶惡大神,便驚醒,被老馬馱著走數里,來到傳說中的野馬泉。休息了兩天,終於有體力穿越沙漠。
輾轉往復,來到了高昌國。國王是虔誠的佛弟子,聽說大師要來,整夜站著等候,皇太后和宮妃們都手執火炬站在宮殿前面等候。國王與他結為兄弟,皇太后與他結為母子,朝野上下、僧俗四眾都希望他能長久留下來弘法,不過大師以絕食三天之舉,表示取經的決心。國王不得已,便派大量隨騎及書信一路護送西行。
抵那爛陀,遍學大乘,展思辯風采
貞觀五年,師三十歲,抵達了那爛陀寺(今印度巴特那縣內,王舍城西北十一公里處),僧眾派遣了四十位高僧到農莊迎接大師在此住宿。隔天早上有僧徒二百多、俗眾一千多人,抬著乘輿,手拿幢幡、華蓋和香花來迎接。
當時那爛陀寺的寺主是戒賢論師,大小乘經典無所不通,大師到時他已經一百零六歲。他在二十年前患嚴重痛風,三年前更加劇,痛不欲生,便想絕食而死。但文殊菩薩在夢中告誡說,你前世當國王,造下不少惡業。再等三年,會來一位中國僧人,將佛法傳給他,他再去流通,罪自然就會消失。大師跟隨戒賢論師學習唯識諸法,梵文四萬頌的《瑜伽師地論》學了十五個月之久,共學三遍《地論》。
那爛陀寺的三千名學僧,都稱大師為智囊,被譽為維護佛法的城塹。他們聽大師的言談,都讚歎說:怎麼會有這樣學問淵博的人呢?那爛陀寺平時就立有法規,精通經律論三藏的人,設有十個名額,長久以來一直缺少一位。便讓玄奘大師補上這個位置。
有位順世外道來那爛陀寺,請求辯論。這個順世外道書寫了四十條義理,懸掛在那爛陀寺的大門上,並宣稱「若有人能難破一條者,將斬頭相謝。」他所寫的義旨和理論非常嚴密,非常難以批駁。僧眾懾其威勢,恐怕失敗,一連幾天,無人前往應戰。大師為了大乘佛教及那爛陀寺,便挺身而出。師先派淨人將那張公告撕掉,踩在腳下,踐踏一番。師與他辯論往復好幾輪,辭窮理屈,無法解釋下去。外道既然辯論失敗,請求按原先的約定斬頭相謝。但大師說佛法講寬容,不在於刑罰。於是免除了他的斬首謝罪。與之同時,大師為了駁難與戒賢論師齊名的小乘正量部第一人的般若鞠多,寫出了一千六百偈的第二部梵文著作《制惡見論》。
師四十一歲時,向戒日王講述了《制惡見論》。戒日王便說:「太陽一出,螢燭之光便不值一提;雷鳴一轟,錘鑿之音也不值一提。此論雖好,但眾人沒有廣泛傳聞。我想在曲女城大會上,令五印內外能辯之士集中一起,當面宣示此論,令外道歸從正法、令小乘教徒歸依大乘教法。」當天便頒布命令。
貞觀十五年(641年)初春,曲女城會上,五印十八國國王均列席,大小乘僧及婆羅門等七千餘人亦到場。曲女城外方圓十里,搭起一大片建築,現場幾十萬人,是印度史上規模巨大的一場辯論大會。大師升上法座,標舉《制惡見論》的宗旨,並說:「其中若有一字無理,能難破者,當斬首相謝!」令眾人提出駁難。這樣一直經過十八天,無人應戰,此時大師獲得無上殊榮。
曲女城會後,大師便打算歸園。當初他從東到西,從北到南,穿越了當時的中亞細亞,走遍了印度大陸全境,親踐一百一十國,傳聞者二十八國。以此經歷,後著《大唐西域記》十二卷。
歸園開設譯場,創譯經史高峰
於貞觀十九年(645年)正月二十日,大師四十六歲,終於結束了十七年的風塵,來到了京城西郊。京城的人們奔相走告,爭相一睹高僧風采。萬人空巷,且發生了踩踏事件。大師的到來,致使京都在五天之中,士農工商停止了各自的工作。大師雖然受到人們的讚譽,但他靜悄悄地獨坐在一個屋子裡,異常清閒,沒有去外面與信眾相見。
貞觀十九年五月二日,距離他結束五萬里的行程只有三個月,他已經打開梵本,正式開始翻譯。隋唐兩代三百多年,其中二百年時間設有譯場,主要的有十八座,而執牛耳者,非大師的譯場莫屬。譯經助手僅有二十三位,卻是譯經史上譯出經典最多,品質也是最精美的譯場。二十三位譯經專員:「證義」十二人、「綴文」九人、「字學」一人、「證梵語梵文」一人。
十九年間,除了有時奉詔入宮伴隨皇室外,大部分時間都在弘福寺、大慈恩寺、西明寺、玉華寺翻譯。平均年譯七十卷,而最後四年間乃增高到年譯一百七十卷之多。隨著年事的增加,越感到來日不多,於是譯經的熱忱越高,速度越快。他遊方五印,帶回六百五十七部梵本,譯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,佔中國佛經總數的四分之一。
大師晚年臥床不起,不論開眼閤眼,都能看見鮮白的大蓮花來到眼前,又看見很高大的佛像,知道自己要往生淨土。二月四日,大師右脅著床,有人問:「這是什麼相狀?」大師說:「不要問,妨礙我的正念。」至五日半夜,弟子問道:「和尚肯定能往生彌勒佛前嗎?」玄奘大師回答說:「得生。」這是大師在這個世界上留下的最後兩個字了。說完,大師就斷氣,終年六十五歲。高宗為之罷朝數日,文武百官、僧俗二眾莫不悲悼。出殯之日,五百里內執拂者不計其數。
歷代高僧傳中記載在大師以前,往印度求法的人,始於法顯大師,終於道生大師,有十七人返回故鄉。在精通漢語、梵語(九十多種印度方言),精妙理解中印文化,弘揚宣導國家的威德,無人能超過大師。
如唐玄奘三藏法師取經贊:「西行歷盡坎坷難,跋涉萬里往天竺;彌勒橫流中華土,聖僧流芳千古贊。」
參考文獻
• 《續高僧傳》,釋道宣著
• 《中華高僧》,釋慧皎等著、盧海山等譯
• 〈中國古代翻譯佛經嚴謹方式〉,曹仕邦著
• 《大唐西域記全譯》,釋玄奘撰、芮傳明譯注
• 《玄奘西遊記》,錢文忠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