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趟路程,凡夫總是習慣用艱辛、平順的苦樂來感受,賢聖則似一齣學法、請法、傳法度眾的緣起!
十六歲離開安多,告別義成寶法王,宗喀巴大師走了約一年左右,十七歲的秋天,來到距離拉薩130多公里的直貢梯寺,在這一帶修學,一直到十九歲到桑普寺(註 1)及德哇巾寺(註 2),其間最大的化城便是昌都。昌都是康區第一大山城,北望玉樹,東臨德格,南接德欽,望西直達拉薩;是青海、四川、雲南、西藏四省交會處。從昌都到拉薩距離是1099公里。
這一帶地理,世稱三江並流,是世界自然遺產之一,昌都的藏語亦有「水匯合處」之意。三江並流指發源於青藏高原的怒江(薩爾溫江上游)、瀾滄江(湄公河上游)和金沙江(長江上游)這三條大江在昌都地區會合,並行奔流數百公里而不交匯的自然奇觀。這一帶的山路曲折,高聳險峻,今日開車尚且不易,何況當年步行?
走在三江並流的路上,大師心續在思惟什麼?
有一年初冬,我來到玉樹古登,迎請一位當代仁波切的舍利,從玉樹到昌都路程超過450公里。不知當年大師走了幾個日子?也許不是幾個日子?而是一路上修了幾場法?行了多少悲願?度化多少有緣?
那年,首次朝西藏,我從昌都南下,經邦達往西折,目光是衛藏拉薩。邦達,位於西藏東部的康區,更可以遙向阿里(《阿底峽尊者傳》譯作「俄日」)的香巴拉,正是阿底峽尊者的來時路。
大師經此路線進入拉薩,一者是當時入藏主幹,二者也是當時佛法已興盛,根據《起信津梁》及大師傳記所記載,大師在這段期間,有幾件要事︰
親見十六大阿羅漢及護法:大師於此,住宿一夜,親見十六大阿羅漢及護法。對於當時所住宿之處,《至尊宗喀巴大師傳》記載大師曾授記說:「此處將來會有一座大寺廟建立起來。」之後大師有位出生於康區的弟子「慧賢菩薩」,於師宿處建寺,即今之昌都強巴林寺是也。將大師教法弘傳於西康一帶。這是康區興建的第一座格魯派大寺,被譽為藏東第一大寺。
從慬哦仁波切法王聽法:應直貢梯寺(註 3)官員迎請,謁見直貢噶舉慬哦仁波切法王(註 4),聽聞大乘發心儀軌、《五支大手印》(註 5)、那若六法等。這些法是噶舉派的重要教法,大師邊往衛藏邊學習教法的心力,令人感佩。
蔡寺學醫:生病時,我們作何感想?大師隨緣來到蔡寺(註 6),在此示現疾病,身體不調,認識當時善巧醫學家寶救師,藉此因緣,度化當地名醫。當時,雖有十數名醫為師診治,然用何藥?如何配治?寒熱調和等,仍須請於大師。時諸醫師皆云:「現在藏中之善巧醫術者,無能勝於法王仁波卿(大師尊稱)者。我等亦略趣足前學習,因聽受諸藥性差別等,較之昔年所學,進步多矣!」
十七歲時,於德哇巾寺學習《現觀莊嚴論》:大師為了修學彌勒、無著、龍樹、提婆等各大菩薩的著作,來到德哇巾寺。在此寺,大師與仁波切聶唐吉祥獅子、上座寺主格貢巴聽聞經論,並依止大阿闍黎功德海為主要讀誦師,大阿闍黎鄔堅巴為助教。前後經過十八天,大師就熟習了《現觀莊嚴論》根本頌全文及獅子賢論師的註解,內涵義理也通達無遺。對大師這種超人慧力,當時僧俗大德均感到十分驚訝,無不讚嘆。
十七歲時,從蔣仁巴聽慈氏五論:之前,大師於安多多麥地區也曾聽聞理解過彌勒菩薩的論典,但聽說德哇巾寺的蔣仁巴大師是善巧彌勒菩薩諸論典的大善知識,大師也把握此一聞法機會,在其座下聽聞並通達《大乘經莊嚴論》等彌勒菩薩的廣行派論典。
十八歲時,在僻靜處確宗,從殊勝上師福幢聽法:大師特地到聶塘確宗寺,拜謁薩迦寺第十三任法台,至尊文殊菩薩化身──具德殊勝上師福幢(註 7),向尊者求得阿惹巴雜那文殊(註 8)的隨許法、鈴派勝樂的身壇城灌頂、寶帳怙主(註 9)的隨許法等。
從大師十六歲到十八歲的修學事蹟,啟發我們;年輕時代的大師遍學一切法,這期間以顯教經論為主,接一切傳承的心志,似乎承擔了一個時代一個歷史宣弘聖教,正法久住的重責大任。又想想大師是要去衛藏學法,其實大師生命所顯發出來的,不是到衛藏才開始學,過程中,每走一步就是一場法會的過程,就是一場學法的聖蹟,值得我們深深禮敬與效學。不僅如此,學法也必須把握當下因緣,錯過因緣,再回頭又不知待何時?
註釋:
1. 桑普寺:全名桑普奈托寺,分有多個院區,大部分位於堆龍德慶區桑達鄉。此寺由阿底峽尊者的弟子鄂.善慧譯師建於西元 1073 年,其侄子具慧譯師又加以擴建。
2. 德哇巾寺:位於拉薩近郊聶塘地區,嘉欽如瓦建於西元 1205 年,後稱惹對寺。
3. 直貢梯寺:全名直貢梯.色究竟菩提洲,位於西藏自治區墨竹工卡縣日多寺的東邊,由直貢救護世間怙主於西元 1179 年倡建,為直貢噶舉祖庭。
4. 慬哦仁波切法王:止貢寺第十任寺主,本名贍洲法王(贊淩確吉嘉波,西元 1335-1407)。
5. 《五支大手印》:止貢救護世間怙主所傳觀修空性的口訣,歸納為五個部份:最初前行、正行修自身為本尊、浄治敬仰、觀修無常、結行回向。
6. 蔡寺:蔡巴噶舉派的祖庭,位於今拉薩市東郊,由祥.精進稱建於西元 1175 年。此寺常與其南面的貢唐寺合稱「蔡.貢唐」。
7. 具德殊勝上師福幢:薩迦寺第十三任法台(索南堅參,西元 1312-1375),此師從布敦大師聽聞許多顯密教法,為其大部分著作的勸請者。曾三次謝絕元朝皇帝的迎請。著名弟子有宗喀巴大師、大譯師菩提頂等。
8. 阿惹巴雜那文殊:又譯五字文殊,為文殊身相的一種。阿惹巴雜那係梵語,意為成熟眾生。
9. 寶帳怙主:此怙主為金剛持佛所化現,是喜金剛不共釋續《金剛帳》所宣說的護法,故名。
參考資料:
《起信津梁——宗喀巴大師傳記合刊》,第82 - 84頁,第242頁,第275 - 276頁「宗喀巴大師年譜」。
《至尊宗喀巴大師傳》,〈二、宗喀巴大師從削髮出家而進入佛門,漸次到前後藏地區,對顯教諸法作廣大聞、思的情況〉。
《宗喀巴大師傳》,第三節大師入藏學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