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因為以前我不了解,我把這個人生浪費掉,很可惜。現在我了解了,還剩下的很有限的歲月,我要好好地努力啊!」長青廣論班(以下簡稱長青班)的學員,就像在實現師父(編按:日常法師)的這句叮嚀,一點時間也不敢浪費地努力、珍惜著歲月。
他們之中,有的剛過耳順之年,也有耄耋長者,帶著彼此不同的人生經歷匯聚於此,長青班就如一張網,溫柔濾去他們人生的糟粕砂礫,經歷洗禮,留下的是更加耀眼的身影。
蘇王花:跨越文字的障礙,讓心與心沒有距離
蘇王花起初十分抗拒去長青班,直到兒子告訴她汐止長青班是用台語上課,才讓她產生興趣,進而開啟長達九年的長青班生涯。
事實上,學習經典對不識字的蘇王花來說相當困難,但誦經聲卻讓她聽了便覺得心生歡喜。「很奇怪,不識字的人怎麼可能一聽人誦經就有歡喜心,還想要一直聽下去?」這個疑問推動著她開始聽南海寺法師誦般若經的音檔學習。
學習《大般若經》時,蘇王花總是邊聽錄音,手指沿著書頁一字一字跟讀,常常音檔語速稍快就會跟丟,這時候,蘇王花便會停下來,認真地跟師父祈求,再慢慢練習重新跟上。隨字跟讀對蘇王花來說,儘管辛苦卻不覺得疲倦。「我聽師父說能摸到、讀到《大般若經》的人,跟佛陀要有很深的因緣。我聽到後好高興,我可以摸到、看到、聽到《大般若經》,表示我是很有因緣的,所以我很有歡喜心。」日積月累,蘇王花也漸漸認得些文字,更讓她深信與佛學的因緣與信心,甚至笑說希望天天都去長青班。
這般虔信也影響蘇王花改變生活習慣,以前她愛跟朋友相約去逛街吃東西,連頭髮都是付錢請人洗,但學佛後發現這不是惜福,更無法幫助別人,因此剪短頭髮,改變積習,只希望將錢用在對他人更有益的地方。
蘇王花改善的還有婆媳關係。她提到大媳婦進門後,原本兩人比較沒話聊,關係疏遠隔閡,但自從讀長青班後,聽到師父常說:「觀功念恩,要改就是要改自己。要別人改,自己要先改。」有一天,她鼓起勇氣事先準備好歡喜心,一看到大媳婦回來就主動跟對方打招呼問候,這時媳婦也露出燦燦的笑容對婆婆問好,於是漸漸拉近彼此距離。「多年前大媳婦買過一套衣服給我,我當下看不是很喜歡,就收著沒穿,有天我想到觀功念恩,就察覺到她其實很用心為我挑選。」她漸漸解開心結,越來越懂得欣賞她的用心。
與二媳婦的故事更讓蘇王花深刻體會何謂代人著想。老伴過世後,二媳婦主動說要回來老家就近照顧蘇王花,她一方面開心能與家人團聚,卻也發現媳婦、孫兒如果搬回來,不免得重新適應老家環境,孫子更得長距離通勤上學。
「我反思自己為何這麼自私?我不能只想到自己。不能讓她們犧牲這麼多。」考慮到媳婦、孫子的犧牲跟辛苦,蘇王花改為說服二媳婦只要常回來走走,不用搬回來,家人間的互相體恤,讓故事畫下一個完美句點。
藉由在長青班的學習,蘇王花改變了自己的生活,變得更快樂、更能夠練習體諒他人,關心他人,也在學佛的過程中,找到生活的重心,體驗到活到老學到老的真諦。
黃瑞鳳:從心學會體諒,重新踏出改變家庭關係的第一步
黃瑞鳳與長青班的邂逅發生在福智園遊會上,師姐熱心的介紹與邀請,讓她就此展開六年的學習生涯,更因此改變與先生的相處模式。
兩人剛成家時,先生很少陪伴孩子,大多是黃瑞鳳在照顧小孩,久而久之也讓她累積許多對先生的埋怨,於是互動時相當沒有耐心。「有時常常跟他為了一些事情,從早上氣到晚上,晚上還睡不著、失眠,每天都過得很不快樂。」黃瑞鳳回憶過去與先生的相處,充斥著不滿:他講一點不好聽的話,她都要回嘴;他不舒服要看病,她是理都不理;飯菜煮好了,從不會招呼先生吃飯。
直到在長青班聽到了「觀功念恩、代人著想」,黃瑞鳳開始反思先生是不是真的有她想的這麼糟。先生從不亂發脾氣,也不會回嘴動手;雖然不擅於關心孩子,還是將兒女拉拔長大。想到這些點滴,黃瑞鳳不再動不動就生氣,對待先生也更有耐心。考量到先生年紀大了,身體不好,她會將飯菜端到先生面前一起用餐,更會主動詢問要不要陪先生去看醫生,給對方更多的陪伴與關心。
種因得果,以前連一句謝謝都不會說的先生,感受到黃瑞鳳釋出的善意與體貼,也開始會主動道謝了。「人總是會有過錯,他改變了,我也接受了他的改變。學佛是一個很好的學習,給我很多正面的觀念,正向的思考。」
黃瑞鳳的以身作則,兒女也看在眼裡,但過去缺乏與爸爸的互動,對爸爸講話不免口氣不太好,因此黃瑞鳳也將自己的想法分享給兒女,「我跟孩子說不管怎樣他是你爸爸,他養你長大,你還是要孝敬他。」她也從先生這端著手,「我也跟先生講,你要想想你以前沒有花時間陪他們,孩子難免會想說爸爸沒有給我溫暖。」循循善誘之下,兒女漸漸改變對父親的態度,雖然還不會熱絡聊天,但少了劍拔弩張的氣氛,在為時已晚之前,為親子關係帶來一絲修復的契機。
熬過了年輕時的不和諧,終於迎來溫馨的晚年,黃瑞鳳認為,年紀大了,更要活到老學到老,學習主動表現對家人的關心,學著改變自己的想法,並分享給周圍的人,重新拾回生活的快樂。
黃映霞:堅持助人為樂,豁達面對老病死
黃映霞是長青班學齡十一年的資深學姊。原本只愛打牌、爬山、跳舞、逛街的她,因為跟兒子去鳳山寺時,驚訝於寺廟的樸素以及沒放供養箱的行徑,於是覺得師父與外界不大一樣,遂加入長青班開始學習。
黃映霞不識字,經書的內涵吸收有限,但對於「觀功念恩、代人著想」倒是頗有心得。她自述從小就熱心助人,加入長青班後,更加肯定幫助別人是好事。以前牌桌有個老冤家,對方愛計較,輸贏不乾脆,又會占人便宜,她於是不跟對方同桌打牌,但後來知道對方要動手術卻沒錢,黃映霞遂主動伸出援手,「我學到觀功念恩,代人著想,要幫助人家。我不再記仇,主動跟她說我幫助你好了,錢不要緊,你快去開刀。」黃映霞說仇恨不能記著一輩子,終歸要原諒別人,於是她選擇放下嫌隙,在對方危難時伸出援手。
身患癌症的黃映霞,對於病痛這死對頭也有一套見解。「身體有點痛的時候,我就念佛。我想到自己以前愛吃海鮮,所以我念佛跟它說對不起,念佛迴向給它。」懺悔以前貪求口腹之欲,導致如今承受業報,黃映霞選擇虔誠祈禱消弭過去種下的因果。以往常對兒子喊這裡痛、那裡痛,靜心念佛後,注意力也從身體的苦痛轉移到心靈的平靜上。
助人之路上,黃映霞一直是兒子的榜樣,她在學法的過程,也讓兒子藉由彼此對話、釋疑的過程,更加深對於法義的理解。她成為了一個活生生的例子,讓周遭的親友體會到學習之後並能學以致用的好處。黃映霞的兒子就提到:「過去以為孝順就是帶媽媽出去吃喝玩樂,我給媽媽什麼,媽媽都能接受,我以為這樣已經很好了,但實際上,她真的要什麼我並不清楚。」結果發現黃映霞自從上了長青班之後,精神上有了依託,對於自己生病這件事更能坦然接受,「看到媽媽不會因為生病愁眉苦臉,而是笑咪咪地面對,其實讓我感到很安慰,內心也鬆了一口氣。」
因為感受到自身的改變,黃映霞因此也時常與其他老人家分享觀功念恩的好處,更常常拖著病體同兒子去做義工。當其他長者因病痛出聲哀號,她便安慰對方藉念佛轉移對病痛的注意力.不要因為表達痛苦而讓陪伴的家人內心難受。黃映霞也從不避諱談論死亡,總是笑答:「我不怕,這一條路我一點都不怕,早去早回來,做師父的徒弟嘛、做小沙彌嘛,最好了啦,我很開心!我一點都不怕!」
助人的路可能辛苦,但黃映霞堅信「路不好走,我還是走到,我一定走到!」即使生命漸漸走向終點,但助人的路對她而言,沒有盡頭。
從努力拉近家人距離的77歲黃瑞鳳、83歲蘇王花,到97歲仍熱心助人的黃映霞,都可以看到長青班學員老而彌堅的學習精神,她們因學習而改變,不論是轉變家人相處方式,或是投入助人行列,都在改變中重拾家庭的和樂,拓展了生命價值,更進一步堅定了她們的信仰。除了佛法的指引,長青班的學習更讓她們獲得晚年的精神平靜,重塑生命經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