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選專欄

蔡纓勳專欄|繼往開來三賢哲,頂禮後弘拉欽波

2021-09-13 | 蔡纓勳

古時候講天人合一,表現於歷史文化上的具體反應,也就是人傑地靈的一種內涵呈現。地靈,莫過於有正法安住;人傑,莫過於賢聖輩出。

 

從藏傳佛教的發展來說,朗達瑪滅佛以後的藏傳佛教,發展中心便移到今天青海湟水流域一帶,也就是海東地區,這地區包括西寧、化隆等地區,佛寺如塔爾寺、夏瓊寺、夏宗寺等等。從朗達瑪滅佛到宗喀巴大師出生,這裡可以說是藏傳佛教的發展核心。

 

有一年,我們朝禮塔爾寺回來,再邁步禮西寧市區的大佛寺。大佛寺內,只有一座大殿,殿內不見大佛,卻有三尊祖師安座於大殿中央,祖師的法號,對漢人來說,可謂佶屈聱牙。我不禁心想:何以稱為大佛寺?必有其因。

 

大佛寺外的牌樓入口,牌樓連接著市區街道的房子。照片提供:倪舸

 

法師看到我們一團人來,一臉歡喜。可能這裡並非觀光勝地,平日遊客稀少,更沒有旅行團會來這裡朝聖觀光,偏偏我們竟然來了,或許是宿緣吧……

 

真如老師在《廣海明月》第311講引用哈爾瓦・嘉木樣洛周仁波切(聯波活佛,以下簡稱仁波切)的話說:

 

接著朗達瑪破壞佛法之後,那有人還得要重新建立,然後就涉及到在朗達瑪滅法之後,有三個出家人就逃走,據說是逃到安多地區了。那麼逃到安多地區,這時期就進入到後弘期了。三個出家人,他們就幫一個當時年紀還很小、可能不到二十歲的叫「拉欽波貢巴饒色」傳戒。後弘期的時候第一個求戒的西藏人就是拉欽波,仁波切常常滿懷感恩地講到這個出家人——就是被這個三位大師授比丘戒的第一個人,在佛法被破壞了之後。

 

三大賢哲從西藏經過新疆逃到青海,最後當地發現他們是三個出家人,就非常地敬重他們。最後就是有一位拉欽波——就是拉欽貢巴饒色,年紀很輕就被他們收為弟子,然後最珍貴的、最重要的就是接受了比丘戒律。

 

真如老師簡要淺顯地敘述西藏後弘期戒幢傳承的過程,也讓我憶起那一年朝聖大佛寺的機緣。雖然我過去拜訪西寧多次,對三賢哲──藏饒色、約格迥及瑪爾•釋迦牟尼,弘化西寧這段歷史也只是有個粗略印象,這次依著老師的開示,自己想藉此再做進一步具體的了解。

 

大佛寺的大殿,殿內供奉著三賢哲的雕塑法相。照片提供:倪舸

 

繼往開來,延續法脈

北宋理學家張橫渠先生曾道其抱負:「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聖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。」三位賢哲,便是這樣的生命寫照,只是賢哲繼承的是佛教,是佛教的法脈,是一切有情的慧命。

 

藏傳佛教歷史中,朗達瑪(西元799-842)在位才四到五年,卻是個西藏歷史的關鍵人物。因為他滅佛,將整個佛法毀滅得非常嚴重,直到七十年後才慢慢地復甦。儘管郎達瑪滿足了當年為牛時的惡願(註1),卻也把自己推到無窮無盡的苦海中。

 

朗達瑪滅法,使三賢哲被迫逃難。據說,三賢哲原本是在山南貢嘎(註2)縣吉祥曲沃山(註3)的一座佛寺,朗達瑪滅佛時,他們攜帶著戒律方面的典籍,先向藏地西北方向逃走。當時,如果是穿過拉薩走青藏公路,可能是一條兵慌馬亂的險路,所以三位選擇往西藏西北方向避難去,晝躲夜行,一路經阿里直往北走,穿過藏北高原,繞道新疆東部,再右行到青海湖畔,起初落腳於化隆地區的一座寺院(今化隆丹斗寺,又稱丹底寺),後來駐錫於今西寧大佛寺。

 

三賢哲均圓寂於青海,其中約格迥圓寂於大佛寺,此寺初建於西元990年(宋淳化元年),是藏傳佛教的古剎,為藏傳佛教後弘期復興的聖地。幾經變革,今佛殿內塑有三賢哲巨大塑像,故取名大佛寺,被看作藏傳佛教後弘期的祖庭。

 

大佛寺的大殿內供奉著三賢哲的雕塑法相,左邊是藏饒色,中間是約格迥,右邊是瑪爾•釋迦牟尼。照片提供:巢世蘭

 

為什麼大佛寺是藏傳佛教後弘期的祖庭?

據史傳記載,當時多麥地區有位卓達囊赤松杰的大德,於35歲時(西元891年)發下大宏願而去世,次年轉世於今青海宗喀德康(塔爾寺地址),名叫木蘇塞拔(西元892—975年)。成年後,學習經教,在一個親見觀音本尊的康仁欽多杰前發菩提心,也先後在幾位大德座前聽受中觀、因明、瑜伽法要等論著,後來有感於「為消滅輪迴諸苦,解脫甘露滅苦之根,為教法十方宏昌之故。」於是出家為僧。

 

先前,於衛藏刺殺朗達瑪王的拉隆貝吉多吉逃到青海丹斗寺避難,這時剛好三賢哲從衛藏過來也暫住於此,木蘇塞拔就以藏饒色為親教師,約格迥及瑪爾•釋迦牟尼為軌範師而受戒,賜法號拉欽波貢巴饒色(註4)(各取三賢哲一字而成)。次年,又受比丘戒,但比丘戒需要五位戒僧,三賢哲外,拉隆貝吉多吉因為刺殺朗達瑪的關係不能傳戒,於是邀請二位漢僧協助,得以圓滿具足戒。

 

之後,拉欽波北上甘州(今甘肅張掖,當時屬西夏管轄)跟隨僧格扎巴學律藏、阿含經等,得四分律傳承。後再往衛藏康區學習大乘經論等,歷時12年,49歲再回到丹斗寺,在此辦理廣大供養,祈禱護法,誓願護持佛教。

 

根據西藏《紅史》一書記載,三賢哲的律學是傳承自靜命論師一系,在丹斗寺三賢哲再傳給拉欽波貢巴饒色,之後於拉欽波座前首先出家受比丘戒的是巴果益西雍仲,其次是帕奈丹札巴前來剃度受戒,史稱巴、帕二僧;其中巴果益西雍仲繼承了拉欽波戒律傳承。

 

稍後,衛藏的魯梅(註5)等十僧仰慕拉欽波,陸續前來多麥學經求法,拉欽波先後為十僧傳授比丘戒,十比丘返藏後,各自於道場弘揚戒律等。他們帶回前藏的這部分律學,在藏文宗教史籍上稱為「前期律學」或「下路佛教」(註6),西藏佛教後弘期的火苗就這樣從多麥蔓延開來,藏傳佛教史上稱為「佛法後弘期」,拉欽波成為後弘期的鼻祖,而三賢哲則是傳播奠基者。

 

拉欽波晚年到瑪藏崖(今青海省平安鎮)一岩洞修度,修建了白馬寺。西元975年(北宋時期)在白馬寺圓寂,享年84歲。據說,阿底峽尊者到西藏後,得知拉欽波為弘揚佛教所做的貢獻,也禁不住讚嘆道:「芸芸眾生,怎能達到如此功業,他或許是菩薩的化身。」當阿底峽尊者見到拉欽波所著《朵卻》一書時更為震驚,認為「一般人不可能知道這些,這是班智達寫的。」

 

大佛寺殿旁的轉經輪,古樸地訴說著三賢哲的護法故事。照片提供:蔡纓勳

 

仁波切在《四家合註入門》中說:「他們離開的時候,拉欽也很老了,他把自己的黃帽送給西藏十個人當中一個叫作魯梅的人,是魯梅帶著這十個人來的。拉欽送給他時說:『你在一路上惦記著我,戴著這頂帽子到西藏去弘法。』後來西藏黃帽派為什麼那麼興盛,緣起就是在那裡。安多的拉欽波相當有名的。

 

真如老師在《廣海明月》中也引仁波切的話說:「安多地方的僧人的上衣裡邊都是藍色的,不知道諸位去藏地有沒有注意觀察?實際上那個為什麼是藍色的呢?那個藍色就是紀念漢地和尚幫忙把西藏的戒律、這個戒法振興起來。如果沒有這兩位和尚,其實很難傳戒的,傳不下來的。

 

藏傳佛教的發展從衛藏的前弘期到青海的後弘期,主角是從松贊岡布、赤尊公主及文成公主的開啟,其始本來就含攝著印藏漢的文化底蘊,反映在桑耶寺的建築就已是如此這般;到了後弘期,比丘戒律教法的弘傳,漢藏僧侶也助有一臂之力,可見世尊教法的東傳,後弘期肇端時已有漢僧的助緣心力融入其中。

 

時至今日,常師父更以不可思議的示現將宗喀巴大師教法移植到漢地來,為漢地僧俗開啟學習大師教法的端續與基礎,而真如老師又將學習的根本內涵──五大論學制建立起來,不僅僧眾接續了傳承教法,繼往開來;俗眾也可學習五大論,更是藏傳地區所沒有的文化。

 

這是佛教歷史發展的根脈所繫,佛菩薩冥冥之中安排好的一條軌跡,我們又何等殊勝機緣,走在這條軌跡的芳跫中。

 

註釋:

1.  為牛時的惡願:參見《四家合註入門》第一冊,第140頁

2.  貢嘎:縣名,位於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,雅魯藏布江中游、羊卓雍湖北面。

3.  曲沃山:又稱曲果山、曲沃日等,山南四大神山之一,屬於山南貢嘎縣管轄,貢嘎縣介於拉薩與日喀則之間,是一個福地。據明代《賢者喜宴》一書稱,西元633年,松贊岡布將吐蕃的都城由山南雅礱河谷遷往拉薩,中途經過了曲果日,也不知當時發生了何種機緣,松贊岡布登上曲果日遠眺拉薩,佛寺的金頂依稀可見;往後看便是煙波浩渺的羊卓雍湖,藍盈盈的湖水在雲端映出海市蜃樓般的景緻。後來,松贊岡布專門作文記載這次登山所見,並稱曲果日為「可觀四面的幸福之地」。

4.  拉欽波貢巴饒色:西元892-975。為朗達瑪滅法之後重新建樹西藏戒法的第一位祖師。布敦大師認為滅法後73年,從此師受比丘戒起,為西藏後弘期的開始。種敦巴尊者則認為,從衛藏十人向此師求受比丘戒起,方為西藏後弘期的開頭。

5.  魯梅:本名戒慧,為西藏後弘期的一位大持律師,一生弘傳戒律傳承功蹟極大。此師即是向拉欽波貢巴饒色求受比丘戒的衛藏十人之一。

6.  下路佛教:藏人習慣上稱西北為上、東南為下,多康屬於下路,所以衛藏十人從多康進入衛藏弘法,史稱藏傳佛教的「下路復興」,其所傳戒律傳承,亦稱「下路律統」。

 

 

參考資料 

  • 《廣海明月》。第131講。
  • 《四家合註入門》。第一冊,第138-142頁、第157頁。
  • 《賢者喜宴•吐番史》。第530頁。
  • 《紅史》。第39頁。
  • 《青史》。第72-76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