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選專欄

佛典故事專欄|目犍連尊者降伏龍王

2024-12-13 | 文/廖雅雯、葉惠欣;圖/莉花

從前,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居住說法,當時有許多跟佛陀學習的比丘僧眾,皆已成為阿羅漢。


須達長者(Anāthapiṇḍada,又作阿難邠低、阿那邠抵等。長者名,譯曰給孤獨,建祇園精舍之人也,又號給孤獨長者,本名須達多。)來到了佛居所,向佛陀恭敬行禮後,退後一步坐在佛的側面。


佛陀告訴須達長者:「你應當時時刻刻都遵守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這六個原則,教化安立眾生。」


須達長者聽了很高興,隨即起身秉白佛陀:「明天早上懇請佛陀和比丘僧眾們賜予恩惠,來到寒舍,我將準備一些簡單的粗食供養佛陀。」


佛陀同意了。


須達長者禮敬繞佛三圈離去後,佛陀向比丘僧眾說:「明日午後,我們在須達長者的精舍中相會。」轉瞬間,佛陀即消失在虛空之中。

 

 

有位名叫須檀的羅漢整理端正衣服,於虛空中長跪稟告佛陀:「我從以前到現在,從來沒見過像今天如此昏暗的天空。」


佛陀說:「有兩位龍王,因瞋恚心作惡,吐氣造雲,遮蔽了天空。」


聽了佛陀此言,名叫愛波的羅漢挺身稟告佛陀,希望能夠前去阻止龍王的惡行。


佛陀擔憂道:「這兩條龍有大威猛神力,對你們修行者必定會產生惡意,進而發大水,導致天下人民受水淹災害之苦。」


大目犍連尊者也端正衣服,長跪虛空中請示佛陀:「今日天空混濁不明,已經看不到須彌山帝釋天宮。」


佛陀也告訴目犍連尊者:「這兩位龍王,一個叫做難頭龍王,一個叫做和難龍王,牠們非常憤怒地宣告:『是哪裡來的出家人想要飛越這裡,竟觸磨到我的頭頂?』於是兩龍王以龍身環繞須彌山七圈,將頭覆蓋在山頂上,並吐出霧氣導致天空混濁不明。」


目犍連尊者聽完後,欲前往喝斥阻止兩位龍王。


佛陀肯定地表示:「很好!」目犍連尊者便繞佛三圈而去。

 


目犍連尊者先經過了帝釋天王釋提桓因的住所,帝釋天正和隨從的八萬八千玉女,在後花園玩樂嬉戲。發現尊者來臨,帝釋天出面迎接,叩首跪拜作禮,相互問訊完畢,就到了龍王所在之地。


兩位龍王見了尊者勃然大怒,大作神通吐出煙霧,過一會兒又噴出大火。目犍連尊者因為佛陀的授意,亦變化出煙霧,圍繞兩條龍三圈,並以分身飛入兩條龍的體內,從右邊的眼睛進、左邊的眼睛出,左邊的眼睛進、右邊的眼睛出;從右邊的耳朵進、左邊的耳朵出,左邊的耳朵進、右邊的耳朵出;又再從右邊的鼻孔進、左邊的鼻孔出,左邊的鼻孔進、右邊的鼻孔出,最後飛入兩條龍的口中。兩龍王害怕地認為,目犍連尊者進入牠們的肚腹裡面。


目犍連尊者隨後亦化作龍身,纏繞住兩條龍共十四圈,尊者的頭足以覆蓋住須彌山及兩龍王,兩龍王在尊者身下驚懼戰慄,搖動須彌山,尾巴震動了海水,各種動物皆驚恐不已。


佛陀從遠處告知目犍連尊者,「這兩條龍會發大水淹沒天下,你應降伏此兩龍王,以免天下受罪。」


目犍連尊者說:「我從佛陀之處聞法並證得四神足,我堅信能持取這兩條龍和須彌山,置於掌中跳過各方天下;也能磨碎須彌山令其細如微塵,或是將須彌山磨為平地,萬民都不會察覺知悉。」


兩位龍王心生恐懼,叩首跪拜。目犍連尊者恢復比丘身,兩位龍王則化作人形。兩位龍王向目犍連尊者禮敬悔過,尊者帶牠們至佛陀處受戒皈依。


兩位龍王說:「我因為迷惑狂妄,不知上有諸佛,觸犯天威,願哀求原諒並懺悔罪障。」兩位龍王由此受持五戒而去。

 

 

須達長者回到精舍,尋找佛陀和其他比丘僧眾,皆不見人影,便長跪稟告佛陀:「飯菜都已準備妥當,佛陀可自行取用。」佛陀來到須達長者的精舍用飯食。


須達長者問:「我剛剛求見佛陀請用飯食,卻未見著,請問佛陀是從什麼地方來?」


佛陀說:「我剛在天上觀看目犍連與兩位龍王相爭。」


須達長者問:「那是誰贏了?」


佛陀說是目犍連。


「善哉善哉。」須達長者說:「此兩龍王在過去生由於能堅定地聞法持戒的緣故,雖然因為有所違犯,而墮為龍身,但仍具有大威神力。目犍連尊者能夠降伏龍王,我從今天起,恭請佛陀和諸比丘僧眾,宣揚目犍連尊者此項功德。」

 

 

佛陀持咒加持須達長者,「你前後供養眾多得道比丘,護法善神當會擁戴護持你家,令安樂平穩。」


須達長者恭敬作禮而去。

 

本故事出自《龍王兄弟經》

 

聞如是:

一時,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低阿藍。時有無央數比丘僧,皆阿羅漢也。


阿難邠低至佛所,作禮,却坐。

 

佛言:「人當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智慧。」

 

阿難邠低聞之歡喜,即起白佛:「明旦請佛及比丘僧降德到舍,設麁食。」佛默然。阿難邠低繞佛三匝而去。

 

佛告比丘僧:「旦日當上天,投日中下,會阿難邠低舍。」

 

佛如伸臂頃,即住虛空中。羅漢名須檀,正衣服,於虛空中,長跪白佛:「我恒上下,未甞冥如今日也。」

 

佛言:「有兩龍王,瞋恚作變,吐氣為雲故也。」

 

復有羅漢名愛波,白佛:「欲行止之。」

 

佛言:「此龍大有威神。汝行者,必當興惡意,出水沒殺天下人民。」

 

摩訶目揵連復正衣服,長跪虛空中問佛:「今日以冥,不復見須彌山帝釋宮殿下已質樹子。」

 

佛言:「有兩龍王,一名難頭,二名和難,大瞋恚言:『何等沙門欲飛過,摩我頭上?』龍身繞須彌山七匝,以頭覆其上,吐氣出霧故冥。」

 

目連白佛:「欲往訶止之。」

 

佛言:「大善!」目連繞佛三匝而行。

 

釋提桓因從八萬八千玉女,於後園相娛樂。目連先過其所,天帝迎之,稽首作禮。相問訊已,乃到龍所。兩龍見之,大怒,便變化出煙,須臾復出火。目連以佛意,亦變化出烟必繞兩龍三重。稍前分身入兩龍身中,右目入,左目出;左目入,右目出;右耳入,左耳出;左耳入,右耳出;復入右鼻,左鼻出;入左鼻,右鼻出,飛入其口中。兩龍謂目連在其腹中也。目連亦復作龍身,繞兩龍十四重,以頭覆須彌及兩龍。兩龍於下悚慄,延動須彌山,以尾搏扇海水,百獸震怖。

 

佛遙告目連:「此龍今當能出水沒壞天下。汝且須止!」

 

目連言:「我從佛聞知此法。我有四神足,當信持行之。我能取是兩龍及須彌山,著掌中跳過他方天下;亦能取劑磨須彌山,令碎如塵;復能磨須彌山及下地,令萬民不覺之。」

 

兩龍恐懼,稽首,目連復沙門身。兩龍化作人,為目連作禮悔過,目連將至佛所。


兩龍言:「我迷狂惑,不知尊神,觸犯雷震,哀原其罪!」便受五戒而去。

 

阿難邠低到精舍,索佛及比丘僧,了不見一人,便長跪白佛:「飯具以嚴辦,佛可自屈。」

 

佛即下到其舍。飯已,阿難邠低言:「我求佛不見,佛從何所來?」

 

佛言:「目連與兩龍王共諍,適從天上來下。」

 

問:「誰勝者?」

 

佛言:「目連。」

 

阿難邠低言:「善哉!善哉!此龍乘戒堅強,失之毫數,罪至於龍,威神尊重。目連迺臣伏之乎!我從今日始,請佛及比丘僧宣揚目連功德。」

 

佛呪願迦羅越阿難邠低:「汝前後飯食得道人,善鬼神當擁護汝家,皆令安隱。」

 

阿難邠低作禮而去。 

 

共思共學 



在公案中,這兩位龍王雖墮落至畜生道,但過去生因為聞法持戒的善業,而感得擁有大威猛力的福報。然而這樣的神力卻沒有被善加利用,反而因無知狂妄,發起猛烈的瞋恨心,殘害有情,造下許多惡業。雖兩龍王的勢力令人心生畏懼,但卻難以服眾,白白可惜了牠們此生具有的威武神力。

 

所幸佛陀為利益安樂一切有情,馬上派目犍連尊者前去降伏作惡多端的兩位龍王。兩龍王因攝服於目犍連尊者,隨即懺悔過失、皈依受戒。兩龍王看似凶殘過人,但其實一被震攝住,便立刻驚恐懼怕、無回擊之力,可知依據業果之理,過去慣以惡勢力迫害他人,如今業感果時,便也容易被威嚇。

 

您會不會覺得像龍王有這麼大的福報、具足能力條件,卻反覆造下惡業讓自己感得苦果,是件很可惜的事呢?這其實都是因為無明的緣故所造下的雜染之業。真如老師曾引佛陀的教言叮囑我們「深信業果」之理:「佛陀說:『純黑業的異熟,它感得的就是純黑的;純白業的異熟,它也是純白的;那雜業的異熟,也是相雜的。應該斷除什麼?要斷除純黑和相雜的,應該努力地修什麼?要修純白的業呀!』因為純白的業才會有純淨的快樂,不會被痛苦染雜。」

 

在我們生活周遭是否也或多或少曾碰到或聽過以大欺小、校園霸凌、職場PUA呢?如果是的話,那麼我們要引以為鑑,切莫因為逞一時之快,而造下了日後返回報給我們自身的惡果。當以造集純白善業而努力!

 

核稿編輯:郭美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