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典導讀

譯筆下的朝聖路|專訪《起信津梁》主譯性景法師(下)

2020-03-19 | 聞法教室編輯室

小至度量衡、大至譯文,耗時一年多詳細斟酌,為的是能夠跨越時空具現宗喀巴大師時代場景,同時表達出克主傑大師對宗大師的強烈信心和渴仰。「這不是一本普通的傳記。」對性景法師而言,來自祖師的思想猶如救命之恩,也是他希冀可以透由傳記帶給大家的感動。

 

※以下專訪內容由大慈恩・月光國際譯經院授權刊登,採訪者為釋性揚,小標與圖片經福智文化編輯調整。

 

耗時琢磨詞條,還原歷史場景

《起信津梁》中「祈願法會」的章節,在開幕盛宴上,大師師徒作為施主,供養每位僧眾「拉薩秤四斤(ཉག)重的酥油和六十錢(ཞོ)白茶」。可是這裡的酥油和白茶,到底有多重呢?此外,還有祈願法會上,四方信施供佛、供僧的各項資材,這都涉及到古代藏族度量衡標準。

 

「我不希望只是一個數字而已。」性景法師試圖能夠還原大師時代具體的場景。

 

此次《起信津梁》譯場考據組承擔了關於人名、地名、書名的考據,度量衡的問題已經超出了他們的考據範圍。性景法師只好自己把它研究清楚。

 

古代藏族度量衡。圖片設計:福智文化

 

他在東噶仁波切的古代藏人度量衡研究中,整理出來度量衡的大致換算:(東噶·洛桑赤列《談古代藏族度量衡標準的發展和演變》)六顆青稞為一色哇(སེ་བ),二十色哇為一錢(ཞོ),十錢為一兩(སྲང),四兩為一斤(ཉག),二十斤為一斗(ཁལ)。

 

這是量茶和酥油的一種計重換算方法,在量黃金的時候又是另一種算法:二十豆子為一麻如(དམར་རུ་མགོ་ནག),二麻如為一色哇(གསེར་སེ་བ),二色哇為一分(གསེར་སྐར་མ),二分為一錢(གསེར་ཞོ),八錢為一兩(གསེར་སྲང),八兩為半升(གསེར་བྲེ)。

 

歷史上,關於清朝的度量衡記載較多,明代的記載很少,又跟清朝的有差異。這些到最後才慢慢釐清。光是一個詞條就花了五六個小時去想辦法。

 

「斤」、「兩」本身是漢人的說法,藏人有他們自己的稱呼。考慮譯名時,本來希望用音譯,但是遇到了ཁལ,還是被卡住——藏漢大辭典把ཁལ譯作「克」,但這與今人習慣的國際計重單位「克」(gram)極易混淆。最後沒有採用音譯「克」,而沿用了漢人的斤兩錢,並冠以「藏」字,予以區分。

 

抑制不住的淚水,是對祖師最強烈的信心

2019 年 9 月,會校結束。這段時間,性景法師把一章一章譯文陸續呈給老師過目。

 

雖然集合眾人之力,花了一年的苦工,但是當性景法師看著老師閱讀譯稿時,他依然心懷忐忑。他不知道,譯文能否傳遞出克主傑對大師的信心和渴仰。

 

讓他出乎意料的是,老師每次讀譯稿,都感動到不自覺流淚。

 

他在一邊把老師流淚的那些段落都記下來,自己又讀了一遍——老師為什麼在這裡會流淚呢?從前言開始,到衛藏求學、學習密法,還有克主傑對宗喀巴大師功德集中論述的那好幾頁,在大師示寂的段落,老師的眼淚幾乎完全無法克制。

 

性景法師說:「實際上,我直接看藏文原文,也不一定那麼感動,更何況翻譯成漢文,更有一些損減。那是老師對宗喀巴大師的一種感情,這是在老師身上看到的那種信仰。」

 

2019 年 11 月,老師開始為《起信津梁》撰寫序文。為了呈現出內心對大師的仰望,老師反覆琢磨、反覆修改,至少前後有四五次。

 

當讀到老師完成的序文時,性景法師大吃了一驚,他之前的擔心和疑惑被完全打消了。

 

「老師把克主傑大師的力量表達了出來,彌補了翻譯上的部分缺失。我最害怕的,是無法傳達出克主傑的信心和力量!他的信心不是哀傷,是一種強烈的力量!」

 

這正是性景法師讀《起信津梁》藏文原文時體會到的那種感情——

 

大海的波浪往復連綿濤湧不斷

生生相繼永無止息的是我的祈願

穿越時空您的決斷沉洪如雷破空傳來

無論何時那都是我心中最熾烈的渴盼

 

救命之恩,源自於聖哲思想

持續了將近三個小時的採訪,進入尾聲。

 

我詢問了太多細節:考據的經過、書籍封面的顏色、地圖的種類、譯稿的時間、會校的場地、老師的原話、法師某個時刻的心情……作為採訪者,這是我的本分,就像性景法師力圖還原宗喀巴大師生活的歷史場景一樣,我要做的是盡力還原出這些譯師們的真實。

 

性景法師時而站起來從書架上找出一本書給我看,時而在背後的白板上畫出一幅藏區地圖,時而振奮地滔滔不絕,時而又陷入回憶的遐思……平心而論,他是一個非常配合的受訪者。

 

但是,在拋出這次採訪的最後一個問題時,我還是有點猶豫。一面是看著他口罩上的那雙眼睛已經有點疲憊,一面是對自己要提出的這個問題的一種質疑:「會不會太過空泛,讓對方無從回答?」新聞系的教育告訴我,空泛的問題是採訪的大忌。

 

可是這個問題,我又不能不問。

 

沉默了幾秒之後,我終於鼓足勇氣,問道:「這次翻譯有沒有達成您想要走進宗喀巴大師的目標——對大師的信仰由此而加深?」

 

「有,有,有。」他連著吐出幾個「有」字之後,低頭思索了片刻,接著說:「看了那麼多書,想要自己深入其中。當關於大師的細節越來越多,你會對當時大師的生活越來越瞭解,對大師的弟子們比以前熟悉很多。」

 

「大師在 57 歲生病的時候,有為壽難修法的 7 位金剛弟子。賈曹傑比大師小 8 歲,他那時也 50 多歲,資深法師的年紀。大慈法王比大師年紀大 5 歲,文殊海大師比大師大 1 歲。克主傑比大師小 19 歲……慢慢對這些越來越熟悉,也知道主要的弟子,是在什麼時期出現在大師旁邊的。這些祖師很完美地構成了一個建立教法的過程。」

 

他沉浸在回憶的細節中,好像看見拉薩湛藍的天空、鱗次櫛比的僧房,六百年前的高原風吹送來大師及眾弟子的形象,他們正一個一個浮現在性景法師的眼前。

 

「回過頭來發現,真實認知他們,還是要透過他們的論典。宗喀巴大師父子三尊最大的恩德,在於他們對教法的詮釋。」

 

性景法師抬起頭來,看了我一眼,繼續說:「不同於密勒日巴和玄奘大師曲折傳奇的故事,宗喀巴大師以聞思修度諸晝夜,把教法在見解和行持上展現出來。修行到底依憑什麼?真實受用教法,對大師生起這樣的信心。解脫道在見解上就是要依靠宗喀巴大師。」我不敢打斷他的話,任由他心裡的話汩汩地泉湧而出。

 

「這才是對一個修行人最深刻的救拔。他沒有特別顯示很神奇的那一面,不只是讓我們知道這些祖師多麼厲害,而是讓你看到,你是可以成為傳奇中的這些祖師的。他們學習的論典,現在我們都在學。宗喀巴大師就是照著五大論的次第在學,大師教法孕育了眾多成就者。」

 

性景法師帶著珍惜之情,停頓了一下,看上去神色遙遠,他這樣總結道:「學了五大論之後,更能夠感受到宗喀巴大師思想的深刻和不可或缺。學了之後你就會感覺到,我不能沒有。」

 

他有一句話令人吃驚,因為超越了我對翻譯傳記本身的理解。性景法師說:「比起他們的故事,他們的思想更動人。從思想入手,你會感覺到是救命之恩。否則,這僅僅是一個故事而已,從小到大,我們已經有聽到過太多故事了。或許甘地也會給我們一些勇氣,而在實際的取捨上呢,取捨的明燈,還是源自於思想。而大師的這些見解,卻是真實的陪伴在你身心當中。」

 

我說:「這不是一本普通的傳記。」

 

他說:「對,這不是一本普通的傳記。」性景法師笑了,兩隻眼睛熠熠生輝。

《起信津梁:宗喀巴大師傳記合刊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