動機是最主要的,起初是什麼動機,往下所有的修持都會跟著;一開始如果能調成好的意樂,往下所有道的修持,都能成為成辦菩提之因。
──哈爾瓦・嘉木樣洛周仁波切
摘錄自《四家合註入門3》第 43~47 頁
仁波切開示
「端正其身」,什麼是端正其身呢?我們有脊椎嘛!脊椎必需要像硬幣疊起來一樣直直的,就要這樣端正。這樣端身有五種勝利、功德,這裡有語王尊者的箋註。「此有五德」,要說端正其身的功德。這五種功德是什麼呢?「諸佛所許」,佛陀有開許這樣端身而坐的方式,說要這樣坐。接著,「能長穩住」,長時間坐也坐得住,有這樣的功德。「非人不得侵害」,非人不作障礙。「身得安泰」,或許是指身體不會不適,能很好地安住,能坐得住。接著,「心意清明」,說了這五種功德。
上師們的教授有這樣提到,坐的時候要觀待各自的身界,對某些人而言前面高比較合適,對其他人而言後面高些、前面低些,身體才會端正。
口 譯: 是說坐墊嗎?
仁波切: 嗯!坐墊是這樣。為何要端正身體?端正身體的目的是什麼呢?主要是要讓脈絡端正,讓體內的脈端正;脈正則氣正,氣正則心正,有這個好處。修氣脈時是這樣,在這裡並不需要修氣脈,但有這樣的目的。主要是根據自己身體的狀況,怎麼坐舒服、怎麼坐端正,有的人就是後面高一些好點,有的人則喜歡前面稍微高一些會好坐一些,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。
口 譯: 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,盡量讓自己的身體保持端正。
仁波切: 對的。
接著腳該怎麼樣呢?要結跏趺坐,跏趺坐。有說在修圓滿次第時必須要全跏趺,除此則不用全跏趺坐,半跏趺也行,我們平常的坐法也可以。
前面還有一個攝頌要講,就是平常有說毗盧七法或八法。毗盧佛的七支坐法,是一種跏趺坐。勝者溫薩巴說了一個攝頌:「足手腰為三」,足、手、腰三個。接著,「唇齒舌合四」,齒、唇、舌算為一個,這些加起來為四個。一腳、二手、三腰,然後齒、唇、舌為第四,這三個算一個,已經四個了。接下來,「頭、眼、肩」,這是三個對吧!這之上是「息」,出息、入息,加上這個就是八個,不加的話是七個,所謂的毗盧七法或八法就是這些,在坐姿的部分必須講解這個。
口 譯: 說毗盧七法的人是誰?
仁波切: 毗盧七法在密續中、在很多地方都有說,而現在這裡說此根本攝頌的人是溫薩巴,勝者溫薩巴。腳是跏趺坐,腳是這樣。手為定印,左手放下面,右手放在上面,二手姆指指尖相連,手是這樣。腰要挺直。
口 譯: 跏趺坐有兩種坐姿對吧?全跏趺和……
仁波切: 半跏趺。任何一種皆可。
接下來,齒及唇安置在各自本來的地方,嘴既不要張開也不要緊閉,唇、齒各安處本位。舌要往上抵著上顎、舌要往上抵住上顎。然後,頭擺正,鼻尖必須對著肚臍,要直線地對著肚臍,不能太下垂也不能太上仰,下巴略略內收,應該要這樣。
口 譯: 是怎麼樣的?
仁波切: 頭微微內收,稍稍向下。雙肩不可以有高有低,要保持平正,肩膀不可以這樣有高有低,要平。坐姿是這樣的。然後氣息,是要調整動機,主要是為了調治動機。
口 譯: 眼是怎樣?
仁波切: 喔!眼睛!雙眼要看著鼻尖。兩眼看著鼻子這裡、要看這裡(鼻尖)。
仁波切: 對,要看這裡,不能閉上也不能睜太開。閉著的話,說是外道的修行方式。他們覺得閉著會專注,就瞌睡也打得很高興,實際上不可以閉著。眼睛應看鼻尖兩邊。
好,身體這樣安住之後,接著要注意氣息的變換。這個主要是為了什麼呢?是要觀察心;吐氣吸氣、吐氣吸氣,(仁波切示範呼吸),心要注意這個數息出入。這是為了讓心從散亂之中收攝回來,令心不散亂。讓氣吐出、吸入,說是令心平緩、令心安住於無記—非善非惡的方法。這裡並沒有結合密法作說明,只是粗作介紹。如果想看的話,以後可以看密續,之後再講就行了。
在一些道次第引導有提到,吐氣時作意自己的一切罪障都消除,吸氣時作意佛菩薩的一切加持進入,有這種說法,但一般在這裡一開始不這樣修可能比較好。一開始是要令心安住於無記、令心安住於無記,用什麼令心安住呢?數息,氣吐出去,現在吸進來,計算一、二……。這樣讓心平和之後,就要調整動機:我是為了什麼目的修這個法、修這個道?內心要從無記之上安置到善法方面。動機是最主要的,起初是什麼動機,往下所有的修持都會跟著;一開始如果能調成好的意樂,往下所有道的修持,都能成為成辦菩提之因。所以動機要轉成善心,先前無記的動機要向此轉變。
然後相同地,去思惟:「無始以來直至現今,漂流在輪迴痛苦的大海當中,領受了無量的痛苦,而這次得到人的所依身,現在又值遇了大乘教法,實在具有善緣啊!在此之上,為了一切有情的利益,我要獲證圓滿佛陀大寶果位,因而修行此道。」最初必須這樣地明現動機。
所謂「一切皆依於動機」,是怎麼樣呢?假如以唸一遍《密集瑪》發起的動機,例如有四個人,第一個人的動機是以菩提心攝持唸一遍《密集瑪》,第二位以出離心唸一遍,第三位想著後世的利益唸一遍,第四位想著現世利益唸一遍。透過四種不同的動機,雖然唸的內容一樣,多寡一樣,但會產生四種不同的勝利嘛!就是看那個動機。如果動機是以菩提心攝持唸一遍《密集瑪》,就是大乘法,便會成為獲得圓滿菩提的因;這是菩薩行、佛子行,會成為佛子行。動機是為出離心所攝持的話,就會成為輪迴的對治品、從輪迴解脫的因。如果是後世的動機,為了獲得後世增上生人天果位、脫離三惡趣,就算獲得了增上人天果位,仍是輪迴生死啊!還在輪迴中。會怎麼樣呢?不會成為解脫及一切遍智之因,會成為輪迴之因,成為輪迴中善趣之因。如果是希求此生的利益,則除了此生長壽、無病等等之外,並不會成為後世的利益。
就像這樣,因此我們要修這樣的法,無論如何都要以菩提心攝持,這是非常重要的!如果能用這樣的心攝持的話,就能成為獲得圓滿菩提之因,所以動機是絕對地重要!一切修持之中,宗喀巴大師說:在一切修行裡,如同起首的「梵語」一樣。我們經典中一開始會提到梵語對吧!「梵語云」等等,就像這個。一切修行裡的起首是什麼呢?說是觀察動機、觀察動機。不觀察動機的話,不論修什麼都不會有好結果的。
※了解更多精彩內容,請參考以下福智文化出版書籍。
《四家合註入門3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