§ 勇士心語 §
改變發心之後,我逐漸可以轉化自己的瞋恨心。每當撿起一個垃圾,內心就謝謝丟垃圾的人,因為他們我才有機會去清淨山林、清淨自己的心,也想到他們會隨業而丟垃圾,或是受煩惱所驅使,皆非本意,希望自己一邊淨山的同時,也能夠一起淨化他們所造的惡業。
─張純香
那一次的驚鴻一瞥,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也讓我改變了以往總是輕車簡從的登山行程。
平日有空時,我便喜歡往山上跑,漫步在山林間,一邊享受著寂靜,一邊緩緩拾級而上。然而有一次,與一位外國人的相遇,改變了我登山時的態度。我其實並未與他對話,只是在攀登的過程,看到他背著非常簡單的裝備,就在一邊爬山的同時,隨手將山路邊的垃圾撿起來。
看到的當下,我的內心十分震撼──如果連外國人都在用行動表達對這片土地的愛,為什麼我卻從沒有想過要隨手撿拾垃圾、愛護環境呢?既然我喜愛登山,也將登山視為平時固定投入的休閒活動,那為何我不能在每次攀登的過程,也隨手淨山,讓山中的環境更加乾淨呢?
自此之後,每次去登山,我的包包裡總會多放個小夾子與垃圾袋,從較和緩的小山,一直到高聳入雲的玉山、嘉明湖,這兩樣配備成了我的必需品,也伴隨我走過一次又一次,清淨山林,同時也清淨內心的旅程。
其實最難的,不是多帶兩個物品,而是每每淨山的時候,總感覺到的羞赧。大概是因為來來往往的登山客中,只有我,一手拿著袋子、一手拿著夾子,眼睛四處逡巡,一副不是來享受山林,而是來當清潔隊的模樣。我的內心總不禁想著:「我這樣做是不是很突兀?別人會不會覺得我很奇怪?」這樣的糾結,讓我看到垃圾時,總會四處觀望,直到其他爬山的人群經過,四下無人時,才會走去偷偷撿起。
所幸,透過《廣論》的學習,讓我找到了調心的理路。
首先打開我內心的糾葛,是佛法裡面提到的「隨喜」概念。以前我都認為:「為善不欲人知。」所以即使做好事,也偷偷摸摸,甚至會認為沒有什麼,只是隨手應該做的事。但是後來細細思量,才明白自己見解的錯誤。古人說這句話的用意,旨在不該因行善而自矜與驕傲,要回歸到行善最真誠的本質。
而善行的美就像漣漪,會綿延增長,漸漸地擴散出去。就像宗喀巴大師在《證道歌》中說:「少勤能集廣資糧,隨喜善業為最上。」如果因為看見自己或他人的善行,心生隨喜,讓嫉妒與輕忽慢慢減少,幸福就能成倍擴大。
當我內心的念頭一轉,突然就不再害怕被人看到自己淨山的舉動,因為我知道,我這麼做的目的並非為了博得稱讚或掌聲,而是真心希望可以愛護環境,除了讓其他登山者可以享受美景,也讓自己的內心平靜而開心。如果這一件事,能讓自他歡喜,就應該更大方地隨喜自己,也接受別人的隨喜。
內心的改變也確實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結果。我最常去攀登的小山,也開始出現熱心的群眾幫忙掃山或是撿拾垃圾,當環境乾淨了,隨手丟垃圾的人也越來越少。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還聽到一位媽媽對小朋友機會教育:「你看那個阿姨在撿垃圾,所以我們要愛護環境,不能隨便丟垃圾喔!」
另外一個激勵我堅持下去的動力,是來自於師長的言教與身教。總是聽聞師長親手撿拾路上看到的垃圾,或是隨手將被濺濕的洗手臺擦拭乾淨的故事,這些智者,之所以如此為,內心的發心都是緣著眾生:現在掃除這些塵垢,希望未來能夠洗滌一切有情的心。
我希望自己能夠向他們學習,所以也開始練習像上師這樣發心,最先是從小昆蟲、小動物開始想起。每當我撿起一個垃圾,就想著:「這邊的小生命可能因為誤食垃圾、或是生存環境受到髒污破壞而死亡,希望淨山可以利益到牠們。」
接續著為這些小生命著想的心,我進一步想到丟垃圾的人。還沒淨山前,其實不太會意識到山中的垃圾,著手開始做才發現垃圾真的非常多,尤其像菸蒂、飲料罐更是隨處可見。起初一邊撿拾的時候,心裡不免抱怨著丟垃圾者的過失,但這樣卻是「火燒功德林」,原本可以放大的善業反而付之一炬。
改變發心之後,我逐漸可以轉化自己的瞋恨心。每當撿起一個垃圾,內心就謝謝丟垃圾的人,因為他們我才有機會去清淨山林、清淨自己的心,也想到他們會隨業而丟垃圾,或是受煩惱所驅使,皆非本意,希望自己一邊淨山的同時,也能夠一起淨化他們所造的惡業。
對我而言,淨山不只是能夠與師長法音相遇的絕佳時光,更是實踐法的好機會。透過淨山,讓我真切地看到,自己的身心也因而獲得清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