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要找到一個真正能夠圓滿懺悔的方法,懺除自己所造下的惡業,並改善當初帶給他人的痛苦,讓「懺悔惡業」變成生命中的一種追求,首先需要生起追悔心。要達到這樣的追求絕不是憑空能得,需要有善知識的指導,以及刻意練習如法地思惟和學習。
以下內容節選自「你願意把老師欣喜若狂的事,變成生命的一個追求嗎?福智-真如老師講述《吾願無悔》.如俊法師導讀」影片
所以如何把惡業懺悔掉這件事,會變成生命的一個追求;當你求不到的時候,也會覺得徬徨和迷惘。一些人在念百字明、磕頭,或者對律儀很多方面在懺悔的時候,大家都有個感覺:「我這樣懺悔就可以了嗎?惡業能清淨嗎?到底四力圓具的懺悔是怎樣才能夠四力圓具的?」所以當看到佛智大師寫的《菩薩墮懺釋論‧見者得益》這個解釋的時候,我真是欣喜若狂!我覺得這樣可以給大家分享,我們一起去體會什麼叫四力圓具的懺悔法。
一開始老師(編按:真如老師)說:「所以如何把懺悔惡業這件事,會變成生命的一個追求。」有的人可能想:我好像還沒把懺悔變成生命中的一個追求,你是否也有這樣的想法?的確,要有這樣的追求,絕不是憑空得來的,還需要刻意練習如法思惟、如法學習。反過來說,認真去如法思惟跟學習之後,「懺悔」這件事一定會變成你生命中的追求,變成生命裡一個很真實的需要。
那要怎麼做才叫「如法思惟」?簡單地講就是,你一定要對自己的這一生以及過去生所造的惡業、惡行產生追悔心。我覺得人心最奇妙的一點就是:一旦生出追悔心之後,這個時候「懺悔」自然而然就變成生命中的一個追求。
一旦思及業果,懺罪便成生命中的追求
我碰過不少居士說:他們年輕的時候曾做錯事情,當時沒人發現,所以並沒有因此付出過什麼代價、得到什麼懲罰。但是當他們年紀愈來愈長,每每回想過去所犯的那些錯誤,便會覺得內心放不下、無法真正原諒自己。對他們來說,他們很希望有一個真正能夠懺悔的方法,讓他們懺除自己所造下的惡業,並改善當初帶給他人的痛苦。在這個時候,「懺悔惡業」就變成他們生命裡的一種追求。
老師說:「當你求不到的時候,也會覺得徬徨和迷惘。」尤其是對「業果」有了認識之後,你會發現哪些事情真的是造惡業、將來會感惡果,而且最輕的惡業的異熟果都是在三惡道。在三惡道裡,受報最輕的是畜生道,光是眼前看得到的畜生的生命狀態,你就會覺得:唉啊!真是糟糕、苦不堪言啊!一入惡道,真的是萬劫不復。一旦墮入惡趣,是幾乎沒有什麼機會去學習心靈提升的內涵;那個時候,你的生命狀態完全是被動的,沒有任何可以主動去創造、提升生命的力量。所以墮入惡道後想要再回到善趣就非常非常難;墮到惡趣的眾生像大地土,能轉生善趣的眾生像爪上塵。(註1)因此當一個人真正對業果有了認識之後,面對自己所造下的惡業、又求不到懺悔的方法時,真的就會感得徬徨和迷惘。
有情若解脫,心喜如大海
所以老師說:「有一些人在念百字明、磕頭、或者對律儀很多方面懺悔的時候,就會有個感覺,我這樣懺悔就可以嗎?懺悔能清淨嗎?現在說懺悔要圓具四力,那怎麼樣才能夠圓具四力呢?就會很希望知道,欵,怎麼樣才能夠讓我的懺悔真正產生作用?那要四力圓具,我怎麼樣才能做到四力圓具。」這時候怎麼辦?老師說:「當看到佛智大師寫的《菩薩墮懺釋論.見者得益》這個解釋的時候,我真的是欣喜若狂!」因為佛智大師在這本論中講得非常清楚,怎麼懺悔、如何懺悔,以及怎麼樣做到四力圓具。
老師說:「我覺得這樣可以給大家分享,我們一起去體會,什麼叫四力圓具的懺悔法。」老師用「欣喜若狂」來形容他看到佛智大師所著的《菩薩墮懺釋論.見者得益》,這讓我想起在《入行論》中,有一首我很喜歡的偈頌註2。那首偈頌中形容師長、佛菩薩的心胸:「有情若解脫,心喜如大海。」意思是有情如果能夠從輪迴的痛苦當中解脫,師長、佛菩薩他們的心會非常、非常地高興,用一個形容詞來形容,就是「心喜如大海」——內心的巨大、廣闊的歡喜,就像一片大海。
老師很深刻地體會到眾生的這種痛苦:因為無知造了惡業,本來不知道要懺悔;現在知道懺悔的重要性之後,又不知道如何懺悔,因而感到徬徨、迷惘;很想求到正確的懺悔方法,也希望自己能做得到。然後,這個時候,見到佛智大師所著的《菩薩墮懺釋論.見者得益》中指出明確的懺悔方法,而且是大家都可以做得到的,「欣喜若狂」,「心喜如大海」啊!
註1: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道前基礎P.62
第三思惟極難得者。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說.「從惡趣死復生彼者.如大地土.從彼死沒生善趣者.如爪上塵。從二善趣死生惡趣者.如大地土.從彼沒已生善趣者.如爪上塵。」故從善趣惡趣二俱難得。若作是念.彼由何故如是難得.如四百頌云.「諸人多受行.非殊勝善品.是故諸異生.多定往惡趣。」謂善趣人等.亦多受行十不善等.非勝妙品.由是亦多往惡趣故。又如於菩薩所.起瞋恚心.一一剎那.尚須經劫住阿鼻獄。況內相續現有往昔多生所造眾多惡業.果未出生.對治未壞.豈能不經多劫住惡趣耶。
註2:《入菩薩行論》第八〈靜慮品〉108則
「有情若解脫,心喜如大海;此喜寧不足?云何唯自度?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