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知識

善巧調治心力的要領

2020-01-19 | 聞法教室編輯室

2020年揭開序幕,很多人會許下新年新希望,立下想要達成的目標。但是面對生活中接踵而來的繁雜事務,心力似乎容易滑落,很難提起,該如何解決呢?

 

在《希望‧新生2【心之勇士】》第288則,真如老師告訴我們世上沒有沒心力的人,只有不會提心力的人,並為大家揭示善巧調治的方式。如俊法師將帶著我們一起學習其中的要領。

 

以下內容節選自「20191207-2 如何提心力?《心之勇士》/福智僧團-如俊法師」影片

 

世上沒有沒心力的人,只有不會提心力的人,只要把心力提起來就可以了。但是心力怎麼提呢?不要等到都掉進深海去了你才打撈,這會很麻煩!必須在心有點疲憊或無力時,及時地警覺,善巧地調治,修歡喜心,讓自己奮鬥的衝力保持在一個穩步前進的速度上。

 

真如老師一開始寫得就很吸引我們的注意,「世上沒有沒心力的人,只有不會提心力的人,只要把心力提起來就可以了。」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?

 

離苦得樂本能,眾生本自具足
先說為什麼世上一定沒有沒心力的人呢?其實是因為大家都有離苦得樂的本能,這是眾生本自具足的。

 

以前師父舉過一個很有趣的例子:你本來待在家裡懶懶的,外面很冷,而家裡既暖和又舒適,可能叫你多走一步你都不肯,覺得自己沒力氣。這時候如果突然地震了,你卻變得很有力氣,拼命往外跑,跌了跟斗再爬。這代表說你本來就有這個能力啊!

 

這種離苦得樂的本能是大家本自具足的,所以人不可能沒有心力,只是不懂得如何調動心力。

 

真如老師說只要把心力提起來就可以了,這是什麼意思呢?其實這個概念在《入行論》裡面,以及《廣論》的精進度都有提到,當我們的心力、勇悍心真正提起來的時候,就算障礙再大,我們也會覺得沒什麼影響。但是對於很怯弱的人來說,一點小障礙就像世界末日。

 

比如說,有一個學生的成績與學習狀況一直都非常好,偶爾有一次考試不及格,他心裡雖然會覺得難受,不過只要下次再好好用功,成績又能夠回來,所以對他不會構成太大的影響。如果他總是覺得自己的學習與成績很差,碰到考試不及格,他可能就會覺得這是一個過不去的關口。

 

遇到一樣的境界,或是相同程度的困難,有沒有心力去面對它其實會產生很大的差別。

 

善巧調治心力的關鍵:修歡喜心
真如老師接著告訴我們提心力的要領,不要等到都掉進深海去了你才打撈,這會很麻煩!必須在心有點疲憊或無力時,及時地警覺,善巧地調治,修歡喜心,讓自己奮鬥的衝力保持在一個穩步前進的速度上。

 

善巧調治的方法就是修歡喜心,這一點提醒我們在提心力的時候要注意最初的因。因為學習佛法之後,知道一切都是業決定的,所以在最初種因的時候,就要十分謹慎。

 

真如老師在如何研討《廣論》的開示中曾經講過:聽聞的時候,正聽的品質決定於前行的續流,前行如果提得好,這個身心的續流會延續下來,讓正聽的品質更好;如果一開始前行的續流沒有做好,正聽時要將狀態調整上來,讓自己有很大的收穫,就沒那麼容易。

 

這個聽聞前行的教誡,說明了為什麼最初在因地裡就要謹慎地種因。所以真如老師才會特別叮嚀,不要等到都掉進深海去了你才打撈,這會很麻煩!必須在心有點疲憊或無力時,及時地警覺,善巧地調治,修歡喜心

 

我覺得歡喜心的主要來源有兩個。其一是對師長「修信念恩」,當我們覺得自己一直在師長功德的恩光加持之下,自然而然就會很高興;其二是「善巧地總結」,總結自己這段時間努力的收穫與成長,我們的心也會感到歡喜。

 

此外,還要注意一點,我們平常說身跟心會相互影響,所以有時候讓身體動一動滿好的。這邊指的當然不是亂動而已,真如老師以前就有教過這個方法,當我們在用功的時候,如果發現自己的心變得比較昏沉、疲憊,可以起來拜三十五佛懺、經行。

 

正在進行三十五佛懺大禮拜的僧人。圖片提供:傳燈寺

 

我之前的習慣,通常都是挑我比較累的時候拜大禮拜,因為在有點昏沉的情況下去讀《攝類學》、五大論等等,腦筋肯定沒有那麼清楚。拜完之後會發現精力更加充沛,心力也不會疲憊,反而還可以再多用功一段時間,這就是善巧調治的意思。

 

我們要隨時注意自己的身心狀況,發現心有點疲憊或沒力的時候,祈求、修信念恩,然後善巧地總結自己的收穫。我們可以思惟《廣論》上面講的水洗火燒,也可以思惟三惡趣苦、無常,藉以警惕自己;或是想到暇滿的珍貴,想到值遇善知識的歡喜,以及皈依的勝利,用來提策自己。

 

另外一方面,透過拜三十五佛懺、經行,起來讓身體動一動,亦或是到佛前供水、供香、供燈,這些都會很有意義及幫助,讓自己奮鬥的衝力保持在一個穩步前進的速度上

 

即使我們在全力以赴、努力學習的時候,還是要留一分心,向內觀察自己的身心狀況,發現續流開始有點不對便及早調整,這樣就不會等到掉進深海裡才去打撈,那會非常費力和辛苦。

 

雖然真如老師這一段話講得很平易近人,但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用功要領,我們可以常常把它放到心上,慢慢在每天的生活及學習當中去體會一下,如果我們逐漸練出心得的話,相信整個人的修行表現,以及精進的力度、衝力,都會跟以前不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