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知識

正確總結,找出善與美好

2022-01-02 | 聞法教室編輯室

依循著師長的教導,相信有很多人已經開始練習寫下每日的總結,希望自己的生命不會無意識地空過,也期許自己能夠在學修路上不斷地進步。

 

真如老師在〈總結的學問〉這一則教誡中,進一步指出總結的要領與目標,幫助我們有效地內化跟隨師長、三寶學習的點滴收穫。

 

以下內容節選自「你想不到的做總結的好處.福智-真如老師講述《心之勇士》.如俊法師導讀」影片

 

總結是很重要的事情,千萬不能草草結論。應認真在自己的生命經歷中找出動力、找出趨向於善的力量、找出人性的美好。
 

※請參考《希望‧新生2【心之勇士】》,第 48 頁,第 88 則

 

一開始老師(編按:真如老師)就說「總結是很重要的事情」,為什麼總結很重要呢?我講其中一個我覺得非常重要的理由:總結可以很有力地幫助我們的每一天、乃至於每一生,不會淹沒在無觀察識裡空過。

 

無觀察識的概念,指出在我們的六識當中的前五識──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──它們對到色、身、香、味、觸的時候,是不會思惟觀察的,而是直接執取境界。

 

真正能思惟觀察的其實是意識。意識對到法塵的時候,有一個思惟觀察的力量,但是如果沒有透過修行的訓練,這個力量會特別地微弱,因為無觀察識對心的影響力比較強,反而意識的思惟觀察的作用,對心的影響力比較弱。

 

有的人可能會認為:「如果無觀察識對心的影響力比較強,我們應該一天到晚都沒有思惟觀察才對,可是現在環境競爭那麼激烈,大家一天到晚都在動腦筋啊!」動腦筋的確是意識思惟的結果,但是真正的問題在於意識思惟的方向,受到無觀察識強烈的影響與控制,導致我們意識所能做的那一點點思惟,其實只是一直不停地在思考:如何讓我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抓到更多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卻不會做其他更深刻的思考。

 



師父以前舉過一個例子:有的人每天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報紙,看得很起勁,但是看完之後問他今天報紙上講了哪些事情,他卻沒有什麼印象。這就是無觀察識對我們的影響,尤其是現代人平常透過手機、電腦接收各種訊息,每天花費大量的時間在上面,真正記得的資訊反而很少。

 

所以如果不認真做總結的話,我們的每一天,乃至於我們的一生,就會這樣淹沒在無觀察識裡空過,非常可惜;反過來講,藉由總結可以幫助我們發現活過的成績以及生命的價值,可以很有力地督促我們珍惜暇滿,這就是總結的重要性。

 

接著老師又說「千萬不能草草結論」,為什麼呢?《廣論》上面告訴我們:「堪引化者,能仁無不令其所化會遇圓滿」,意思是佛陀對於所有的佛弟子,只要他是堪能教化調伏的,佛陀一定會讓他得到最圓滿的加持、引導,任何時處都是這樣。

 

對我們來說,每一天、每一剎那的時間裡面,都有師長、佛陀無上的加持、教導與饒益,這點就必須要非常認真地思惟及總結。此外,正確的總結,一定是依據教理來思惟觀察,觀察自己每天在師長、三寶的加持之下,有哪些「發起一德,損減一過」的成長,這樣子切身地對師長、三寶修信念恩,能夠增長我們對師長、三寶的信心;信心增長,得到的加持越大,修行的速度與成就也會更快、更高。這就是為什麼總結千萬不能草草結論。

 

透過總結,找到趨向於善及修行的動力
我覺得老師這則開示最特別的是後面這一段:「應認真在自己的生命經歷中找出動力、找出趨向於善的力量、找出人性的美好。」很多學習《廣論》的同學,因為透過老師的教導,知道總結的重要性,所以開始每天練習做總結,但是很多人可能沒有想到的是:老師希望我們透過總結找到這三種力量的來源。

 

為什麼這三種力量的來源可以跟總結連在一起呢?首先,找出動力跟找出趨向於善的力量,可以合在一起解釋,因為這個動力,一定要找出的是趨向於善、修行的動力,我們要找的並不是造惡業的動力。

 

因此如同前面說的:透過總結,我們發現自己每天在師長、三寶的加持與教導之下,有很多發起一德、損減一過的成長及收穫,這樣就很容易對師長修信念恩。因為修信念恩,生起了信心與感恩心,我們自然而然比較有動力去如法修行、依教奉行、報師長恩。這就是其中一種修行動力的來源。

 

另外一種,則是透過總結,看到自己每天都有收穫與成長,內心一定會很高興,這個就是我們所說的善法欲、歡喜心。因為發現得到了好處、勝利,就會願意推動自己去修行,所以透過總結,真的可以幫助我們找到修行、趨向於善的動力。

 

透過總結,找到人性的美好
至於人性的美好這一點,用佛法究竟的解釋來講,就是眾生的佛性,而佛性其實就是眾生心續之上的無自性。為什麼透過總結,可以讓我們慢慢找到人性的美好,讓我們慢慢認識到眾生心續之上無自性、佛性呢?簡單來講,還是回到每天不斷地透過總結,看見自己的成長與收穫,進而策勵自己更努力去行善報恩的這個過程。

 

 

在這個總結過程當中,我們可以發現自己的心非常地奇妙。好比水的特性,只要有高低落差,水永遠都是從高處往低處流;而只要能夠讓我們這顆心,很清楚地看見修行的勝利跟不修行的過患的時候,具有離苦得樂本能的這顆心,就會一直自動地趨向於修行。

 

因為佛性是眾生心續之上的無自性、空性,而且我們這顆心的本性並非煩惱,所以只要明確地看到勝利跟過患的時候,這顆心就可以自動地趨向於修行,一直不停地改善、提升,也就不會永遠停留在它原來的煩惱狀態中。當我們透過每天做總結,就可以越來越清楚地看到這一點,體會到我們心續之上的無自性,逐漸看到眾生內心裡面美好的佛性。

 

總攝來說,老師在這則開示中,特別要我們透過總結找到修行的動力、找出人性的美好,這其實是總結裡面極為重要的用心要領與目標。我很感激老師能夠講出來,因為如果沒有老師的教誡,一般人知道總結已經很難得了,更何況了解到總結的目標。

 

師父與老師都數數地提醒我們:學習佛法一定要「內化」。現在我們可以了解到真正最好的內化,就是懂得如何總結──必定是按照師長教導的教理來觀察,清楚地、準確地看到自己發起一德、損減一過的地方。

 

運用正確的教理,做正確的總結,讓這個心明確地看到勝利、過患,就可以讓我們這顆心離苦得樂的本能,自動地轉變為源源不絕的修行力量,我覺得這就是最好的內化,也是一種最好、最快的修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