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典導讀

【四家合註入門 3】精選內容:教誡珍愛此與密護根門二者

2024-07-08 | 聞法教室編輯室

例如不讓眼睛去看美妙的事物,從一開始就遮止境界,對六境防護根門,這是很重要的,這是很重要的!如果不這樣做,就具備了所有煩惱之因;一旦具足所有的因,要不生煩惱是很困難的,很困難啊!
 

──哈爾瓦・嘉木樣洛周仁波切
摘錄自《四家合註入門 3》 第 260~263頁

 

仁波切開示
 

「教誡珍愛此與密護根門二者」,「此」,就是正知而行,教誡珍愛此與密護根門這二者。正文中說:「此與密護根門二者,如聖無著引經解釋而正錄取」,「此與密護根門二者」,「此」就是正知而行。「如聖無著引經解釋而正錄取」,實際就是上面巴梭法王所作的箋註,這裡收錄了聖無著菩薩在《瑜伽師地論》引經作解釋的部分,聖無著菩薩解釋了這樣的內涵。「若能勵力修此二事」,如果能夠勤修密護根門及正知而行這二者的話,「則能增長一切善行,非餘能等」,「增長」,是指能增長和產生效力,意思就是能增長。「特能」,主要是什麼呢?「清淨尸羅」,針對比丘來思考,如果沒有這兩個,一定無法持戒,無法持守戒律。如果正念、正知一點也沒有,不能密護根門的話,戒律就會千瘡百孔,沒有辦法持戒了!在使戒律清淨的方法中,這是絕對重要的。「及能速引止觀所攝無分別心勝三摩地,故應勤學」,說到如果要生起止觀所攝的一切等持,若去行持密護根門、正知而行二者的話,就能不費力地在相續當中順利生起一切等持。宗喀巴大師引了《瑜伽師地論》後,以「故應勤學」來告誡、教誡我們。
 

口 譯: 「非餘能等」,指這個利益不同於他人?
 

真 師: 是不同於他人還是不同於其他法類?
 

口 譯: 「非餘能等」的「餘」是指什麼?
 

仁波切: 如果去做不具正念、正知的修持,是不會增長的!這跟其他的就不同嘛!如果有正念、正知而去正修,會與其餘修持不同的—非餘能等,與任何修持都不一樣。在正念及正知攝持之下去守持戒律等等,如果在此之上修習所緣行相,就會增進;如果沒有正念、正知,就無法增進。不一樣吧!「非餘能等」就是這個意思。「由具足正念、正知之門修習所緣行相」與「由不具正念、正知之門修習所緣行相」二者是不同的,「非餘能等」是指這個。如果由具足密護根門及正知而行之門修習所緣行相,要增進是很容易的;沒有這個的話,就無法增進。所謂的「餘」就是沒有正念、正知的修持,「餘」就是指這個。
 

一般而言,所謂止觀的資糧、順易生起止觀的方便,在開頭分科判的時候,提到「密護根門、正知而行、飲食知量;精勤修習悎寤瑜伽,於眠息時應如何行」,前面說到是止觀之因。如果想:「這在講到止觀時再說就行了,沒有理由要在這裡講這些內容吧?」不論是下面的任何證德,像現在親近知識的階段也好,對於任何一種法類,密護根門及正知而行,飲食知量、睡眠瑜伽與悎寤瑜伽的修法,這全部都是非常重要的,因此才要在一開始說,一開始就必須說。
 

密護根門及正知而行這兩個講完了。對我們出家人而言,這二者是極為重要的,特別是密護根門。就像在《俱舍論》中說:「由未斷隨眠。」隨眠就是煩惱,我們並不是已經斷除煩惱。如果尚未斷除,那會怎麼樣呢?「及隨應境現」,不管是生貪或瞋的境,如果接近貪等境界,「非理作意起,說惑具因緣。」比如在附近有會讓我們生瞋的對象、境界的話,馬上就會生氣嘛!當下就會生起瞋恚。當瞋恚生起時,非理、不如理的行為會在心中顯現:「我現在要揍他!」如果是令心貪著的對境在附近,當煩惱生因都具足的時候,馬上就會生起煩惱,就很容易生起。
 

因此,前面才提到密護根門,主要就是對於我們初修業者,在一開始就不讓六根散於外境,不讓六根趣入該境界,守護根門。例如不讓眼睛去看美妙的事物,從一開始就遮止境界,對六境防護根門,這是很重要的,這是很重要的!如果不這樣做,就具備了所有煩惱之因;一旦具足所有的因,要不生煩惱是很困難的,很困難啊!如果不守護根門,很容易生起煩惱的,因為因都具足了。守護根門就是這樣。如果自己能守護根門的話,煩惱就無法像那樣生起,不會生起。所謂守護根門就是這樣。如果已經產生煩惱之後才要遮止,這是很困難的,因此從一開始就不讓煩惱生起是很重要的。
 

那麼正知,在《入行論》說:「再三宜深觀,身心諸情狀,僅此簡言之,即護正知義。」身體的行為、內心的想法,對於身心的狀態必須「再三宜深觀」,要再三地觀察,比如自己的意樂應如何做,在前面十事已經說過了。說法的時候也好,坐在墊子、法座上也好,趨、行、坐、臥,不論是什麼狀態,都要再再觀察。像這樣去修持,即是正知的定義。在《入行論》中說的就是這個意思。主要就是「要再再地觀察」,如果不觀察,正念就只是憶念起這該如何、想起這是不對的而已,就像只想起要去一個地方而已。正知則是要清楚分辨這些是否是應該的。
 

口 譯: 正念是如何?
 

仁波切: 正念就是我今天想起某件事,了知曾經知道的東西,就只是憶念而已。正知則是去分辨:「去的地方合不合宜?是否已經前往?是在造惡業,還是造集善業?是造了墮罪,還是造惡行?」要一個一個想,一個一個去觀察,觀察合不合宜之後才做,所以正知極為重要!

 

※了解更多精彩內容,請參考以下福智文化出版書籍。


四家合註入門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