忙碌於日復一日的事務中,逐漸對生活麻木的我們,是否常常對周遭的人事物失去熱忱、冷眼旁觀?專注於「我」,久而久之看到誰做了什麼都不順眼,更容易把自己困在壞情緒裡。《廣海明月》以「照妖鏡」形容這樣的心態,不斷提醒:經常回過頭來向內看、反照自心非常重要!
以下摘自《廣海明月——菩提道次第講記淺析》第三冊第104, 106講;
本文標題、小標經福智文化編輯調整
還有一個毛病哪,他聽了很多以後啊,他自己不修還這專門管別人閒事。這個事情的的確確很容易,因為我們的眾生的常態。平常我們哪,這個任何一個人,因為無始以來我的習氣在,所以看自己不大容易,看別人很容易。那麼世間的人來說,他那個標準本來世間的標準,大家都馬馬虎虎。現在你修學佛法了以後,了解那個標準提高了,結果你提得很高那個標準,拿那個標準去照別人的話,那害了!像個照妖鏡一樣,這一看哪!世間所有的人都是妖魔鬼怪,沒有一個像樣的,只有一個人沒看見——自己!就是這樣,這個是非常嚴重的事情!
法鏡外照,百害而無一利
世間的人來說,世間的標準馬馬虎虎,互相就這樣看了。但是如果學佛法的話,標準提高了之後,拿這樣的一個標準,注意!拿這個標準應該是先看自己的,但是他忽略了第一個程序,跳到了什麼?還是順了無始劫來的習氣去看了別人。那麼一看別人的話,都比原來看得還糟,為什麼呢?因為這個鏡子太厲害了,這個標準太高了!師父說:「害了!」說拿那個標準去照別人的話,害了!像個照妖鏡一樣。「這一看哪!世間所有的人都是妖魔鬼怪」,下面一句話就更可怕了!「沒有一個像樣的,只有一個人沒看見——自己」,說:「這個是非常嚴重的事情」。
想一想喔!在三十年前,師父就告訴了我們這個現象。當我們拿法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時候,我們的心會越來越快樂嗎?是否會有幾許失落、幾多悲憤,理所應當地成立別人都沒有努力修行?是這樣嗎?好像自己都很努力修行的樣子,是這樣嗎?如果一直這樣認為,會不會我慢呢?會不會產生像《廣論》上所說的「我是超勝我第一」這樣的想法呢?抑或「眾人皆醉我獨醒」?把自己放到一個很高的平台上去評判別人,彷彿自己已經是一切遍智了,已經徹底了達了自心和別人的心,沒有任何錯誤地判斷出別人沒有修行。這樣走著走著,就越來越孤單了,因為前後左右都看不到友伴,因為前後左右都是妖魔鬼怪,只有自己一身潔白。可能嗎?我們這個世界是凡聖同居土,我所遇到的人哪一位是聖者可能完全不清楚。萬一我們眼拙,用那個鏡子照到了菩薩,那個扭曲的鏡子到底會把我們的來生帶到哪裡去呢?我們這樣照下去,得造多少惡業?那損失實在是太大了!用師父的話來說:那就害了!
從實踐細微善行開始修行
有一句話說:「高高峰頂立,深深海底行。」我們一旦確立了正確的修行見解,絕對不可以忽略平常的行為,所謂不可以因為善小而不為。舉個簡單的例子,打招呼,就是看到人微笑、打個招呼,這樣是挺好的、挺親切的,但是我們會不會忽略這個呢?比如說我們到了一個新的居住的地方,我們會不會很注意跟鄰居先交個朋友?然後見個面很熱情,甚至有點什麼事情請他幫個忙?大家迅速地就開始融洽了。這樣別人也不會擔憂,我們自己可能也在新的地方居住得很順心。還有就是跟父母親說話盡量和顏悅色,不要跟父母親吵架,用非常柔和的語言和態度對待自己的父母親,其實這也是很基礎的,也是很重要的事情。
像有的時候我們開新班,有一些新的同學來到班裡之後,當我們發現他好像有點跟我們所學的真理不相符順的時候,我們有的時候就直接去說了。是不是要等一下,觀察一下他的個性啊、脾氣啊、秉性啊?看一看他學佛多久了?然後再看一看他有沒有什麼困境?這些都是要做觀察的,然後再給別人一點意見。尤其是新的同學在班裡有的時候會提問題,因為很多重要的原則可能還不知道,所以他提問題的時候,如果馬上就跟他說:你這樣是對這個不恭敬、對那個不恭敬!他連提問題的機會都沒有的話,那會不會給新同學融入、開始學習造成一些困境呢?所以有的時候我們會特別特別地執著,也希望別人能做到那些。但是對剛開始學習的人來說,還是要一長段的時間熟悉這些重要的原則的。
這樣的話,注意調整這些方便,我們就不會特別特別執著,見到一個人就把很多道理擺在他面前,而且一看到別人就容易去調整別人、去指出別人的問題,自動地就成為校正別人的小老師了,忘記了佛法的第一步是要觀察自心、改正自己的缺點和毛病。如果我們不會改自己的毛病,甚至看不到自己的毛病,修心經驗不足,甚至沒有,甚至連正知見都沒有獲得,那我們豈能把別人看明白,豈能夠幫別人改毛病呢?
從對周遭的人事物展露一個微笑、發送一句問候開始,我們可以握回情緒的自主權、累積心靈上的愉悅恬靜,同時避開因傲慢而愈漸狹窄的眼界。捧讀《廣海明月》作為鏡子、自觀面目,你我便得以沿著師長教言,為自他的生命帶來徐徐涼風。
※了解更多精彩內容,請參考以下福智文化出版書籍。